元稹看了他一眼,打趣道:「不怪人家搶了你的位置?」
白居易停下手,搖搖頭笑道:「戲言罷了,郁達夫有好文章,更有卓絕風骨,一介文士捐軀國難,實是難得之英豪,令人感佩,我讓賢讓得心服口服。」
「樂天兄何必妄自菲薄,」元稹笑了笑,接著道,「不過你所言甚是,義士高古,我也來為他賦詩一首,略表敬意!」
白居易心情甚好,奉筆而上:「好,我二人同作!」
一旁的白行簡看了看兄長又看了看兄長的好友:「那,我便為他作一篇傳奇吧?」
沒有人聽到這樣的事跡能不動容,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懷。
未央宮。
劉徹憤憤地一拍桌案:「日本寇賊可惡如斯!那漢奸是什麼意思,漢人的奸賊?」
他甚至無暇為後世自稱「漢人」而高興:「身為漢人不顧袍澤,竟幫著異族殘害同胞義士,這等小人朕見一個砍一個!」
代入以下大漢與匈奴開戰,有大漢子民暗通敵國謀害軍將,漢武帝覺得肺都氣炸了。
咸陽。
嬴政心下也略有感嘆:「戰勝之後猶被除之後快,郁達夫為抗戰之助力,必不只楚棠話中所敘寥寥。革命烈士,是指那些為抗戰犧牲之人?」
李斯道:「『革命』一詞,出自《易辭》;烈為火猛,又有剛直、堅貞之意,此諡倒也恰當。」
嬴政不置可否:「後世所謂『革命』,似與《易辭》不同。」
但他暫時無法參悟其意,只好將目光投放到另一個關注點:「新朝初立便該表彰有功,敵寇1945年便已投降,怎麼到1952年才追認?」
1945到1952,中間竟隔了七年之久,到底是因為什麼耽擱了?
【《故都的秋》里,展現的是一個具有傳統氣質的現代文人獨特的雅俗交融的審美趣味,對秋的敘述,對秋日清、靜、悲涼的呈現,都有一種唯美的色彩,所以我們很容易認為郁達夫就是個憂鬱的文學青年。但事實上,大廈將傾的時代里,但凡有一點良知的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他曾舉起個性解放的旗幟,和郭沫若、和魯迅等人一起,向著幾千年封建思想擲下投木倉;又在國家存亡之際與無數志士共同戰鬥,無所畏懼地迎向敵人的屠刀;
他有憂鬱蕭索的情懷,又有傳統知識分子的狂狷之氣,更有令人側目的錚錚風骨!這些都共同組合成一個郁達夫。
另外,他還是個通才,除了散文小說,舊體詩詞也寫得非常好,簡單看兩句:
「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國殤」,「好是陽春三月暮,沿途開邊紫藤花」,「曾因醉酒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最後一句莫名給人一種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感覺。
五四一代文人,既有寫作新文學的能力,古典文學修養也很深厚,確實是新舊交替的一代了,大家感興趣也可以看看。】
水鏡下的文人學士眼前一亮,說到這他們可是專業對口了!
白居易停下筆細細品味著:「好是陽春三月暮,沿途開邊紫藤花。造語清新、明白如話,真是深得七言絕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