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二年,蘇軾徙任湖州,按制上表進謝,卻不想新黨抓住這封謝表做文章,謝表里,蘇軾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卻被新黨指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還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乘輿代指皇帝,這是在說蘇軾以下犯上了。
另一方面,他們還稱蘇軾只要一遇到水災旱情、盜賊相侵,就會將責任歸咎到新法上,說他對新法的喜怒皆形於色,而他的那些譏諷文章也風行於世、流傳甚重。
這一番進言,皇帝自然大怒,下旨將蘇軾送到御史台嚴查。而新黨奸小也在蘇軾下獄期間不遺餘力地搜羅罪證,所謂的「罪證」,便是蘇軾的各類詩文。】
「啪——」
蘇轍手中的杯盞滑落,瓷器碎裂的聲音尖銳地響在三人心頭,蘇轍訥訥不能言:「這分明是……欲置兄長於死地!」
蘇洵嘆了一口氣:「仕途風波交惡,子瞻又深陷新舊黨爭,豈是好相與的?」
他忽然有些懷疑自己攜子出川的正確性了。
蘇軾默然,話題中心的他第一反應是憤怒,可未發生的事,憤怒又有什麼用呢?他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仿佛是在安慰,又像是不屑: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中唐。
白居易臉色難看:「又是因詩言罪。」
他想起水鏡先前透露的,權貴以《新井》詩誣他,不由得對蘇軾生出了幾分同病相憐之感。
秦朝。
嬴政自是看不起這些大臣黨爭的手段,當即冷哼一聲:「淨整些上不得台面的東西。」
那王安石手下若儘是這般人,如何能成得了大事?
神宗年間。
王安石冷著臉一拍桌案,既氣蘇軾口無遮攔露才揚己,又氣新黨諸人的陰私手段。他雖執拗,卻是君子持身,對事不對人。到底是何人如此構陷蘇軾?他將手下的人一一想過,在心裡鎖定了幾個名字。
【幾乎瞬間,名滿天下的詩人就成了階下囚。蘇軾後來記下他的關押之所,是一個伸手即可觸頂的陰暗潮濕的小囚室,屋頂開一扇小天窗,蘇軾困在其中,如同被囚禁在深井裡,眼見只有窄窄的四角天空。
他是否想起了自己的曾經呢?
二十一歲,他得到主考官、文壇巨擘歐陽修的揄揚,後來參加制科考試,又位列第三等,按制,一等、二等本是虛設,蘇軾其實就是第一名,百年一見,喜得宋仁宗連呼自己為子孫選到了宰相之才。帝王金口、前輩稱讚,自己又才華橫溢,這樣的人想不成為頂流都難。】
好傢夥!
眾人倒抽一口涼氣,這蘇軾,有點東西啊!
歐陽修喜不自勝:「蘇軾果然是大才!」
他抽出一張紙來,提筆腕動如飛。梅堯臣不由得奇道:「你這是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