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出,李白和蘇軾俱是一笑,他們都知曉,這個水鏡是在各個時空同時播放的,不其然的,兩位詩人都油然而生一種隔代相交的感覺。
蘇軾執起桌上杯盞,舉酒起身,神情朗暢:「如此,也算是與詩仙共飲了。」
不約而同地,終南山上的李白也向著夜空舉酒。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大家會發現,蘇軾心中不僅有儒家的兼濟之志,更有佛家的圓融、道家的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山水在他的眼中不再是山水,而是可以神交的知己。這一點在他的《赤壁賦》里表現得更為明顯。】
未央宮。
劉徹要素覺醒:賦啊,這朕熟啊!
同樣要素覺醒的司馬相如也豎起了耳朵,除他的作品之外,這還是水鏡上第一次出現賦吧!不,他的《子虛》、《上林》只出現過名字,蘇軾這賦是獨一份的。
司馬相如突然也生出了一絲不平衡的感覺:蘇軾的賦能寫得有多好?
不獨是他們,漢廷的其他大臣也或多或少地打起了精神抬眼往水鏡上望。
先前楚棠說,一代又一代之文學,賦正是漢代文學的代表,還說只有大一統的王朝才能孕育出那樣深廣宏富的作品,這些話他們可都還記得!現在水鏡要放出後代的賦了,他們當然得好好瞧瞧,這賦比起司馬長卿的到底如何。
一時之間,未央宮的君臣格外團結。
【赤壁風流猶未盡,一首小詞如何能說盡胸中言語呢?更何況赤壁給蘇軾的慰藉不止於此。讓我們把目光回到那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之時。】
伴隨著輕靈的講述,水鏡的畫面倏然一轉」
第76章 念奴嬌13
還是那片茫茫夜色,蒼蒼山巒間,一江靜水沉沉深流,空靈的樂聲也便如水一樣流淌,眾人不自覺便沉浸在這美妙的樂曲聲中。
山川行止,一葉扁舟緩緩駛入江心,有人白衣高帽,負手立於舟上。一輪圓月升在高天,畫面再轉過去,白衣人已然落座,舉杯飲酒,他的對面,是一人持簫,吹著悠揚的曲。
洞簫幽幽,緊接著,畫面上一列列的詞句便交替出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