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辛棄疾苦笑一聲,並不說話。一旁的陳亮有心安慰他,卻不知從何開口。正躊躇間,忽然聽得門外一陣響動,二人抬頭,遠遠看見幾個內侍步履匆匆的走了進來。
宮裡的人?
二人對視一眼,眼中具有幾分疑慮。須臾,那內侍已經上前,高呼著陛下口諭。他們不暇多想,慌忙行禮,垂首聽宣。
「陛下口諭,命辛大人即刻入宮,不得有誤。」
這……辛棄疾領旨,覷著這傳旨太監的臉色,試探著問:「不知陛下此番急召,所為何事?」
內侍是個機靈人,難得的是心性純正,聽了水鏡的講述,對辛棄疾早生出幾分敬佩,當下便笑道:「這小人就不知道了,只是小人看著陛下神色焦急,這不,就馬不停蹄地趕過來了。」
「公公稍待,且用杯茶水,待我換件外袍再入宮面聖,不置可否。」
「當然,當然。」內侍滿口答應。
辛棄疾頷首謝過,令人引著他們去前廳歇息了。陳亮揚著脖子,確定人走遠後便回過頭來,有些焦急地說道:
「幼安兄,陛下此次傳召,也不知是福是禍。莫非是看了這詞中影射,心生惱怒?」
他並非杞人憂天,雖然宋朝的文字獄沒有後來明清兩朝那樣恐怖,但沒有皇帝願意被指著鼻子罵,這也是文人寫詩作詞多用典故的原因之一。
辛棄疾微一沉吟,開口道:「陛下是聖明之君,應當不會如此。我先入宮看看,再思應對。」
他心裡還有些隱隱的期待沒有明說,如果是,陛下聽了楚姑娘的講述,再燃壯心,那該有多好。
【四十三年間,他有近二十年被閒置,而被任用的那二十多年,又有差不多三十七次調動。他有軍事之才,朝廷非讓他在內政上消磨;他在內政上屢有功績,卻又被權貴彈劾。這把鐵劍,就這樣時而被燒紅捶打,時而又被擲入寒水之中。
按理說,宋孝宗趙眘是最有望幫南宋、幫辛棄疾實現願望的人。他是趙匡胤的後代,不像高宗趙構那樣懦弱又擺爛,早年還組織過隆興北伐。】
南宋。
聽到自己名字的趙眘不由得一愣,水鏡不是,要罵他吧?
北宋。
趙匡胤冷哼一聲:「還知道北伐。」
要不然他這個祖宗就要被氣死了!
不對……等等!趙匡胤的後代,這大宋的後世之君,哪個不是他的後代,也值得單獨一說?難道……有人篡位?!趙匡胤眼神一凝,他兄弟不多,若當真有心篡位……他猛然抬頭,審視的目光鎖定一旁的趙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