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捂著頭敢怒不敢言地往旁邊躲。
朱元璋看著他氣不打一處來:「早就讓你多讀書!賈誼為漢作鑒談論興亡,杜牧撰《阿房宮賦》實為勸諫敬宗勿要大興土木沉溺聲色,蘇洵《六國論》則是借六國敗亡故事警醒宋室,目的不同看法豈能一樣?你的書都讀到哪裡去了?!」
還不同人的看法肯定不一樣,他還理直氣壯!
朱樉被自家父皇一頓批,白白讓一眾兄弟看了笑話,心裡恨得牙痒痒,又不敢分辯,只好老老實實認錯,心裡轉而怨起楚棠動不動就提問來。
要是不問,他也不至於丟人啊!
【很明顯,他們選取的角度是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所以論述材料當然也不相同,杜牧要論證的是「秦愛紛奢」招致國亡,重點就要描寫秦朝統治者不愛惜民力。
那麼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秦君的奢侈無度呢?】
「這還用找?」
劉徹樂呵呵看戲:「這不句句都是嗎?」
要不說文人一支筆呢,賦之鋪排豪奢在這裡全成了秦朝不愛惜民力的罪證,也不知那嬴政此時的表情是如何精彩。
豬豬陛下嘖了一聲,有點想看。
【大家會發現,前三段基本都是他的論據。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這一句寫得很大手筆,從「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到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滅六國而並天下,可以說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戰國史,但杜牧只用了六個字就概括完畢,「畢」「一」之間,是歷史的興亡,而這也是阿房宮建造的歷史背景。
「蜀山兀,阿房出。」,這裡的「兀」「出」兩個字也很好品。兀為光禿,出為出現,也就是建成。秦在關中,和隔著一條「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為什麼他們要捨近求遠去伐蜀山的木材呢?】
秦朝。
聽到這個問題的李斯手指輕輕動了動,不准痕跡地又往後退了半步。他先前猜對了,接下來的話,陛下聽了可能心情會更糟。
鄉野之間,有人猜測著:「蜀地沃野千里,樹木優良?」
「覆壓三百餘里,關中的木材不夠砍了吧?」另一個人接著道。
「啊……」旁邊的人臉色發白,「蜀道艱遠,路險難行,把木材從那運回關中,那得費多少人吶!」
他的語氣顫抖起來,剛剛說話的人聽到這裡也禁不住臉色發白。是啊,真要運起來,這得費多少人,死多少人啊!
【是的,這幾個字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兀」、「出」之間,雖然造語迅速,但是真實的營造怎麼會那麼容易呢?路途之遠,運送之艱,民力之費都是可以想見的。
關中之木伐盡而伐蜀山,蜀山之木伐盡乃成阿房,那麼阿房宮有多大?秦始皇又有多奢侈?杜牧點到為止,大家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