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猾的美國人雖然參戰了,但作為盟友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卻指揮不動他們,只能在一定的範圍內請求他們的幫助。歐洲人無法控制美國這個盟友,但相對弱小的華國就不一樣了……
秦老和柏總理顯然也明白,一旦華國派出士兵,必定會成為夾在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消耗品,自然不會同意。他們與協約國站在統一戰線,也是基於自身利益考慮,而不是為了送人去給協約國當炮灰的。
與其耗費人力物力,幫著英美打德國,還不如趁著這個時間把英美等國的勢力通通趕出華國去!
儘管最高首腦已經做出了決定,但外交官們仍在與英國人虛與委蛇。不得不說,這次德、華之戰,為談判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華式坦克的亮相,讓英國人和法國人都為之震撼,起碼現在,他們不會再把華國當成只能拿來當炮灰的弱雞。英法對於華國士兵(尤其是秦老手下的士兵)的映像從「那是一群戰場消耗品」變成了「他們還是有點兒用處的」。
在華國明確表示不會派軍隊來歐洲參戰,但願意平價為英法兩國提供包括武器在內的部分戰略物資,以換取戰後得到德國租界X州灣期間對華國造成的一切損失,歸還侵華期間掠走的文物,並廢除德國與華國前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後,英國人仍然沒有鬆口。
華國所謂的「應得的損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又有誰能說清楚,它具體該有多少?
後來,華國列出了德國侵-華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以及掠走的礦物、勞動力的價值。每一項都標得清清楚楚,可以查到出處。
英國人實在不想答應華國人的要求,因為,在他們看來,他們在這場戰爭中出力最多,損失也最大,理應得到最大的利益作為補償,而華國人的要求,無疑會分薄他們應得的利益。但他們對於華國人的武器,以及坦克,又確實垂涎不已,在思來想去之後,他們打算慷他人之慨,來換取他們垂涎的東西。
他們接受了華國要求拿回戰爭直接損失款項以及被掠走的文物的要求,但駁回了華國要求的關於礦產和人力損耗的賠款。
【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們可以拿出德國的一部分礦產作為賠償】英使這麼說,但實際上,他們承諾給華國的東西,都是事先與法國商量好要分給法國的那部分。英國人打定了主意要先安撫住華國人,把他們的戰略物資搞到手再說。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