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贊同史蒂夫先生的觀點。」繼英使之後,法國使者也開口了,他不贊同地看著華國使者,搖了搖頭:「先生,我認為,您和貴國的總理目光應該放得長遠一些,不是嗎?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破壞與盟友之間的友誼,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當然,如果您一定要讓您的盟友蒙羞,那麼,我也無法多說什麼,我只能告訴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歡迎這樣不顧他人的盟友的。想想吧,到了那個時候,您和貴國又將失去什麼?」
如果說剛才英使只是話語中潛藏威脅的話,那麼這位法國使者就將威脅明晃晃地擺在了檯面上。儘管他的語氣更為柔和優雅,他的態度也實在算不上嚴厲,但他話語中的份量,顯然更不容忍忽視。
當溫情的面紗被揭開,包裹在裡面的,全是醜陋的利益與冷酷的威脅。
是的,現在歐洲各國看似是對華國打開了大門,但那又怎麼樣呢?這不過是歐洲各國對於華國的一種居高臨下的施捨,有了他們的慷慨,華國才能夠加入他們之中,成為他們的一員,一定程度上共享他們的資源。所以,華國應該心懷感激,並在任何盟友們需要的時候,為他們做出一定的犧牲和讓步。
這就是法國使者的觀點,而其他國家的使者顯然對此也十分贊同。
當初在歐戰中,他們對華國的態度的確更為平等,也更為溫和,但那時他們迫切的需要從華國的手中賣到更多的飛機和坦克,也需要保障華國不會倒向同盟國那邊,把那些殺氣出售給他們的敵人們。而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了,他們已經成為了贏家,華國對於他們來說雖然仍然是需要拉攏的合作夥伴,但重要程度比起戰時已經大大下降,他們對於華國自然不可能再保持先前的政治態度。至於商業上的情形,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政客們也許會基於各種考慮而對華國說不,商人們卻從不會拒絕到手的利益,只要與華國合作還能夠為他們牟利,他們就會永遠對華國笑臉相迎,除非環境真的惡劣到了兩國連貿易往來都受限的程度。
華國使者現在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局面,如果他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必將惹怒在場的眾人。如果他答應了這些人的要求,短時間看來,華國可以杜絕與這些老牌強國的衝突,雙方皆大歡喜,但從此以後,華國在這些老牌國家中的權威,恐怕就再也樹立不起來了。
華國使者想了想,說道:「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兩個國家之間的友誼是建立在一方踐踏另一方的基礎上的。我們一直以為,貴國已經給予了我國足夠的重視與尊敬,把我們視為一個對等的合作夥伴而不是一個惟命是從的附庸,這才會在這一次的戰爭中站在貴國這一邊,並給予貴國這麼多的便利,然而現在看來……我們把貴國當成了值得信賴的盟友,貴國對於我們的態度,卻並不是這樣。」
「作為貴國的盟友,我們在戰時為貴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不平價向貴國出售這些武器,而是以正常的價格與貴國交易的話,貴國將付出多少成本?而我們派出的人,又為貴國的戰地建設出了多少力?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國作為出力頗多的成員國之一,非但沒有得到我們應有的戰利品,甚至連我們應得的尊嚴和榮譽都得不到……請問您覺得,這是作為協約的成員國應有的待遇嗎?」
「貴國想要留著前清時期從我國掠去的財物,以此作為戰利品來炫耀曾經的功績,我能夠理解貴國的心情,但絕不認同!」
因為華國使者的堅決反對,也因為各國分贓不均,這次會議最終目的沒能達到,各國使者們不歡而散,只能等待下一次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