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玄钰眼睁睁看着王恒越说越激动,他已经不是在按照晏玄钰给的题目来说了,而是歪到了拍皇帝马屁上。
偏偏他说得真心实意且越发激动。
直到王恒说完,他才恍然发觉自己是在大殿中参加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
他抬头去看上面坐着的晏玄钰,后者对他笑道:你所说的确实令朕心甚悦,不过殿试可还有众位监考官员。
晏玄钰玩心只存在了刚刚那一瞬间。
这是大周科举选拔官员的殿试,考察的是学子各项素质。
比如眼前的王恒,才学是有的,但是他的才学远不足以让他在众位进入殿试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此人还有个缺点就是容易冲动,通过对他过往事迹的调查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官员们各自在眼前案桌上写了几笔。
殿试继续紧张地进行着。
让进士们先去各地方历练一番。殿试结束后晏玄钰说对众人说。
毕竟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
广纳人才,再加上大周各学堂里正在培养的未来人才,越多越好。
在王恒之后,晏玄钰又召见了几位学子,让他们论述刚才一事。有人回答平平,有人言辞犀利,倒也有人从不同角度看待此事。
总之各有优缺点,考官们在交流后一一给出分数。
...
大周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圆满完成,不仅改变了已经考中的学子们的家庭,更给天下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京城日报用一个极大的版面说了摘星楼那日的盛景。
在摘星楼范围之外可以任人围观的地方挤满了百姓,他们都仰着头,看向那摘星楼上。
皇帝亲自授封了大周第一批进士,并且状元是在摘星楼的最高层授封,更有不一样的意义。
这意味着,即使是寒门子弟也有了能入仕的机会。
大周新兴的科举制仍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着,针对这次科举中出现的问题尽数解决,毕竟这不是结束,三年后又是一场科举。
可以这么说,因为晏玄钰在大周实行的科举制度,大周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有官员忧心这样会不会导致大周的农事受到影响。
晏玄钰想了想,觉得问题不大。
因为他又不是只在科举上努力,大周现在关于农事上的政策也给出了农人许多便利,土豆的推广,再加上以后粮食选种提高产量,所以说提出这种质疑的官员肯定没有关心农事,该罚!
...
殿试结束后科举告一段落,至于进士们如何分配就不是晏玄钰需要关心的了。
心情好了,人也短暂地闲了下来。
晏玄钰就搞了个朝廷各部临时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