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时就因匈奴的王部落里有太多的异姓而被挛鞮氏的子弟抨击过,而到军臣这代,他倒是没多少孩子,耐不住旁系……尤其是超长待机的罗姑比特别能生,导致匈奴的上层职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长此以往,挛鞮氏的子弟便发挥了冒顿留下的传统艺能——竞争上岗。
右谷蠡王在匈奴的排位是第五,处于一个新王登基就必须给未来的王子腾出的位子。
更糟糕的是,于屠日禅的右谷蠡王之位是军臣为防右部成为罗姑比的一言堂而强行冠给小儿子的。
也就是说,右贤王部的将师对于屠日禅不能说是恨之入骨,但也算是磨刀霍霍向堂侄。
你以为这就是终点?
不。
于单也为儿子争取过右谷蠡王之位,然后被军臣否了。
如果没有以上破事,于屠日禅在下任单于那儿撑死也就流放丁零。
可如果不是现实。
现实是军臣一死,于屠日禅也一并玩完。
“所以你们大王过了二十年才想起朕这远房亲戚不是因为匈奴败了,而是因为他快死了。”搞清这个远房表亲的行事逻辑后,刘瑞也是好奇对方到底处于什么环境,居然能混成这样:“于屠日禅的身边没有他阿母的人?”
使者露出一抹苦笑:“小阏氏和大阏氏的陪嫁都被中行说打发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小阏氏(于屠日禅的生母)死后,大阏氏(嫁给老上的刘氏宗女,中行说的陪嫁对象)想收养大王都被中行说死死拦下。”
怎么说呢!
中行说的操作虽在意料之中,可细想之下全是槽点——你说他恨大汉吧!他居然让于屠日禅顺利出生,并且没对嫁到匈奴刘氏宗女下死手。可你要说他不恨吧!西汉的头号汉奸非他莫属,连韩王信和李广利都要退居其次。
同样迷惑的还有于屠日禅的使者,他是奴隶出身,之所以能成为使者还是因为阿囊成了于屠日禅的乳母,所以他也顺理成章地被安排伺候右谷蠡王。
在他看来,中行说对于屠日禅的态度非常奇怪——恨之入骨的同时又一直不对他下死手。可你要说于屠日禅的身份特殊,军臣就算宠信阉人也不会昏到让其害了儿子,那大阏氏又是怎么回事?
中行说不敢对军臣的儿子动手,那年老色衰又膝下无子的大阏氏咋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