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检阅奏章之权,并且能随时面君。”张汤琢磨着皇帝的布局,不免嫉妒区区六百石的尚书令。
博士也就罢了。
毕竟汉家的博士大都是如公羊派的胡毋生,法家的张恢,以及韩诗派的韩婴般举世闻名的大才。即便是不出名的小派博士,那也是有功于社稷,出去后能开门授课的存在。对此,别说是张汤,就连晁错都不敢质疑他们不能审阅奏章,为此挑错。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虽然老人更容易被规则束缚,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拦住那些热血上头的皇帝,避免他们酿成大祸。
至于那个尚书令……
“说是副丞相也不为过吧!”凑数的许九一针见血道:“如此一来,怕是人人都想去当这个百石小官。”
不过考虑到尚书令与麾下的诸曹要整理奏章,直面君主,想必没点资历背景也甭想敲开宣室殿的大门。
那可是大汉的权力中心啊!
“尚书令与诸曹既协助朕去处理奏章,便从太学府与统钱局之例,在九卿之外设一尚书台,由尚书令统筹全局,诸曹……”刘瑞的声音微微一顿,想了会儿后突然提到尚书令与诸曹的待遇问题:“九卿与郡县下的官员都属诸曹之例,可既出入宫廷,那便与外面的诸曹有所区别,所以将尚书令下的诸曹改为尚书郎,其品秩也上升百石。”
等等,这就没了?
众人以为尚书令在承此重任后一定会从六百石的小官一跃成为比肩九卿的存在。再不济也升至千石,好歹脱离“小官”范畴,真正步入上流之列吧!
要知道像张汤这般从率更平升为长安市令的都有一千石。
而被冠以“无冕丞相”之称的尚书令却……
文党的表情微微一凝,瞄一眼上座的皇帝便猜出他的背后深意。
小官好。
小官好掌控。
罢免起来也无需去走太多流程。
到手的立法权还没捂热便交出去的晁错也是松了口气,明白这个尚书令的实权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大,所以他这御史大夫拿下获罪的尚书令也不必耗费太大力气。
毕竟一个六百石小官的收监难度与两千石大官收监难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至于皇帝为何要将尚书郎升上百石,刚刚迈过官与吏的门槛……
纵横家出身的主父偃忍不住心下一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