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含笑说:“让阿弟先来吧,我酝酿一下。”
萧纲抬手扔出渔网,这一下收获满满,直接捞上来整整三百册的唐宋元明清诗人文集。
大唐有李白、杜甫等一堆人,大宋有苏轼、李清照等人,还有并立政权的金朝元好问,大元有张养浩、萨都刺等,大明有杨慎、王世贞等,清朝有纳兰容若、顾贞观等人,合计三百人三百册。
虽然萧纲除了李清照,其他本一个都没听说过,但并不影响他欣赏研读这些诗词。
在他之后,太子萧统深吸一口气,神色肃然,顺着冥冥之中的灵光一闪,轻轻放下渔网。
渔网在历史长河中穿梭,飘过无数的人间浪花起落,来到了……乾隆二十七年的除夕夜,一处北京荒郊野外的破旧宅院中。
窗外风雪大作,曹雪芹坐在飘摇的青灯下,容颜惨淡,缓慢落笔,写完了《红楼梦》的第八十回。
今天虽然是除夕,但他生活落魄,家中不张烟火,只有一碗冷粥为食。
似乎有一点血色坠落在桌上,他看着案上的烛焰,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就如这风中残火一样,即将走到尽头。
可是,红楼还没有写完啊……
正在此时,忽听见头顶传来一阵巨响,一张巨网猛然击碎了头顶屋檐。
还没等曹雪芹惊呼房顶破了,他明天住哪儿,就看见这张巨网飞快地落下,将他罩住,一把捞起。
连带着桌子、书架、所有的红楼梦书稿,还有无数他后来散佚的诗文书画,全部都被这张大网一股脑带走了,原地只剩下一个大坑,还有空空如也的四面墙。
另一头,萧纲等人正等在船头,把大网拉起来,只听轰地一声,东西太多,这一页兰舟险些沉底了。
从堆积如山的书稿中,慢慢伸出了一只苍白憔悴、握着毛笔的手,而后曹雪芹整个人终于艰难地爬出来,扶着桅杆,上气不接下气。
梁朝众人:“……”
这什么出场,不是,这人谁啊?
萧统快步走上前,解下外衫,披在曹雪芹身上,肃容道:“先生看起来神色很不好,先跟我们回去看下医师吧。”
梁武帝本想先搞清楚这人身份,但这时,曹雪芹居然吐了一口血,直接昏死过去,当下也只能同意萧统的行为。
太医立刻赶了过来,经过一番检查,发现他一半是忧思成疾的心病,一半则是营养不良。
曹雪芹暂且住在了东宫,过了数日,他终于醒过来,梁武帝等人都聚集在东宫探望。
梁武帝见萧统以一国太子之尊,亲自为曹雪芹端药,二人在一起谈话甚是和谐,不禁诧异道:“吾儿似乎对他青眼有加?”
萧统点点头:“正是。”
梁武帝又转向曹雪芹,神色中不自觉地染上了炫崽的骄傲之色:“吾儿风华无双,你既然作为后世人,一定听说过他的声名吧。”
“殿下自然是名垂史册”,曹雪芹已经明白了自己来到什么地方,望着萧统,惑然道,“不知为何,我见到殿下,总觉得何等眼熟,似乎我曾在哪里见过的。”
一旁,萧纲正在翻《红楼梦》手稿,闻言噗地一声,满嘴茶水直接喷了出来:“要死,你在对我哥哥说什么东西!”
他正好看到书里第三回,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相见的地方,上云:“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特娘的,和曹雪芹刚才说的话一模一样啊!
萧纲的神色顿时诡异起来,眼神看看自家皇兄,又看看曹雪芹,恨不得这人间他从没来过。
萧统自然猜不到他的思想已经飞到天边去了,只是端详了曹雪芹许久,秀丽的眉目轻轻低垂,长睫如柳叶般微敛,也染上了一丝疑惑之色:“不瞒你说,我也觉得与你似曾相识,特别亲切。”
梁武帝和陈庆之并肩立在不远处,这对年少相交的故友与君臣,正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这时,便微笑道:“可见这就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因果。”
就像狄青字「汉臣」,所以被汉光武帝刘秀捞上来,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萧统能钓到曹雪芹,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与牵绊。
只是,到底是什么样的联系与牵绊呢……梁武帝暂时还想不明白。
如果新皇帝王莽在这里,就会告诉他答案。
研究曹雪芹《红楼梦》的红学,与研究萧统《昭明文选》的选学,并称为后世文学研究的两大高峰,人才辈出。
可谓是长期以往、坚持不懈,在漫长的岁月中持续折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所以说,这两个人能遇见,一定是因为后世学子的怨念过于深重,想直接将他们一锅端了吧。
最好再加一个只写大长篇、而且还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的屈原,那就是三杰并立,一波凑齐,可以直奔黄泉路了(喂)。
萧统当即邀请曹雪芹以后就留在东宫,既可以好好养病,也能和他一起谈论文学,曹雪芹欣然同意。
他有一个以东宫臣属,还有自己的朋友为核心的文人集团,经常搞一些文化沙龙活动。
这些参与者,不仅在当世声名赫赫,即便在整个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也是文光闪耀的璀璨星辰。
包括但不限于:
四声八病的创始人沈约,影响后世整个诗词创作的格律,就是从他这边提出来的。
插一句,沈约他腰很细,是个文弱清癯的萧条美人,所谓“沈腰潘鬓消磨”说的就是他。
杜甫的偶像、被称作“清新庾开府”的庾信,如今正在东宫编书,晚年因亡国之恨流落北朝,一篇《哀江南赋》冠绝了整个时代。
《玉台新咏》的编者徐陵,南北朝时期骈文创作的最高峰,后世对《玉台新咏》的追捧与探讨络绎不绝,《孔雀东南飞》等一系列作品因此得以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