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询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这世上哪里有长盛不衰的呢?
这世上哪里有为了长存,而使自己陷于忧患的呢?
由他们去吧,只要不动分配给小民的土地,商铺和房产就让他们拿走好了,这是朕应该给的。”
皇帝的表态让列侯们更加无所顾忌起来。
在这个时代,土地毋庸置疑是产出最高的宝物,拥有土地几乎就拥有了一切,但是对列侯们来说,太过危险了。
商铺和房产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即便是不留着收租,转手一卖照样是大量的钱财入袋。
有远见卓识之人,却见到了这繁荣盛景之下的危机,悲叹道:“我们是军功列侯,从马上取功名,立下功绩,绵延子孙。
得到皇帝的赏赐,用以使家族富贵,维护我们的名声,善待国中的子民,使天下之人崇拜我们的行为,敬仰我们的品德。
这是我们能发动靖难的根基所在啊。
现在却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一些随时都会失去的浮财,而失去了这些根基。
这难道不是最愚蠢最短视的行为吗?”
先贤早已将道理都说尽了,但人生在世,又有多少能看到百年之后?
能看穿十年的人,都足以显贵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虽然不是完全的正确,但却足以代表绝大多数人。
没人想到开学令的反对会这样结束,同样没人想到抑豪强令的实施过程会是这么的戏剧化。
关东豪强的力量被重重打击,列侯们忙着消化所得。
靖难功臣开始凋亡了。
————
吾尝诵《史记》、《汉书》,每叹兴衰祸福莫非皆有天定?
月之盈亏,历时三旬,日之正偏,四时有变,何以功臣煊赫,不过一时,竟至于此。
复而诵之,此汉宣之祸矣,太纵、大赏、无戒,溺功臣,爱亲近,遂使骄狂。
太史公曰:“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
然根本已歪,枝干何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正言哉!
夫祸患常积於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汉兴功臣兴衰盛亡,由此可知。——《史鉴·汉纪》
第491章 元封第十八年的夏天
一个平庸的皇帝会给王朝带来衰败,孝鼎皇帝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喜欢折腾的皇帝会将国家带到灭亡,戾帝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英才伟略的皇帝能给一个王朝带来什么?
他会告诉所有人,所谓的积重难返,回天无力都是借口。
三百年王朝周期律?
既然下一个还是封建王朝,那为什么开创新王朝的不能是旧王朝的掌舵人呢?
既然这世上还是需要一个皇帝,那新的皇帝为什么不能是旧的皇帝呢?
天降伟人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能力强,只要还有辗转腾挪的余地,都能中兴!
戾帝的作为有暴秦之祸,若是下一个皇帝还是像他那样,汉朝是一定会灭亡的,到了那个时候,大概天下人都会说汉朝积重难返,任何人来了也回天无力了。
但事实上,维持一个王朝的存续,并不需要皇帝掌控天下,他只需要一个基本盘即可。
刘询这样有能力有手段的皇帝,寻找到一个大概能维持忠诚的基本盘很简单,中兴完全不是梦。
元封十三年。
刘询祭祀素王上皇以及先祖神灵。
“询本是德行浅薄,才能不出众的宗子,因为遵从上天的教导,却得以掌握诸夏的权柄,得以承袭大汉的社稷,继位以来时刻不敢忘记上天的训诫。
戾帝败坏了天下,一十三年来,祖宗庇佑,君臣同心,社稷终于得到了些许恢复。
常平仓已满,长安、郡国的甲胄都得到了修复,百姓得到了土地,恢复了耕种。
于是子孙虔诚的祭拜祖宗神灵,向素王上皇天禀告天下的强盛,望祖宗神灵继续护佑大汉,早日复兴文武皇帝的盛世。”
常平仓是关中最重要的粮仓之一,常平仓满,关中就算是有饥荒也能撑得过去,同样能支撑关中大战,是稳定大汉社稷神器的关键所在。
刘询的目标当然不局限于此,他的终极梦想是恢复孝文之治,武皇帝破匈奴而民不益赋的究极盛世!
虽然基本上是做梦,毕竟刘恒的盛世是从高皇后吕雉就开始创造的,但他显然很明白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的道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