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
于是稍微休息了会儿,林菱便重整旗鼓,坐上地铁往岳麓书院而去,到了岳麓书院的门口,便又打开了直播。
【朋友们好,大家吃饭了吗?我今天吃得真的好撑,长沙真的太好吃了,非常推荐各地的朋友都过来玩,就是有点辣,我们这种平日不怎么吃辣的人,都不能说微辣,得说不加辣。
长沙的微辣对比闽地,那就是重辣。长沙的不辣对比闽地,就是中辣或者微辣,真的,我怀疑长沙的锅铲和锅都是辣的,跟江西那边一样,没有辣椒很多次后厨的师傅都不会做了哈哈。】
三国,已经送自家相父出征的刘禅本来百无聊赖在宫中看仙迹,顺带在相父已经整理好、批复过的奏疏端正地盖上玉玺。
如今的蜀汉,军国大事都托于相父,相父即便不在成都,也会将事事都安顿好,刘禅用后世的话来说,倒是挺像后世的自动化办公的企业领导,只要过oa审批就可以了。
他一边啪啪盖章,一边在听到“辣椒”二字后,耳朵微微一动:辣椒?何为辣椒?他先前可是听到仙迹说过,相父的病应当用辣椒来治,但是派人寻遍了蜀汉的山间也没有见过林娘子放在豆花泡馍上头那种通红的佐料。
于是他放下了玉玺,再次鼓起勇气一问:
【拆塔小王子:那个……主播,我有个好奇的小问题,那个……我怎么感觉历史上好像很少提到辣椒,辣椒也不是本土的嘛?】
刘禅再次提问的时候,林菱正把手机塞给爷爷往厕所里跑,好家伙,前两天还嘲笑人家五叔爷爷不会吃辣,今天林菱贪嘴吃了好多,把自己也辣进厕所了,反而五叔爷爷谨慎小心,只吃了清淡的那些菜,如今是生龙活虎啊。
林爷爷只好又替林菱看包看直播手机,看到网友问出很浅显的问题,也不会有所不耐烦,反倒像以前上课一样仔细地回答:
【是这样的,你说的没错,我们种花家虽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会吃辣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吃辣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是我们往前数四百年,种花家的古人们都从没有见过辣椒。
辣椒的确是外来之物,和玉米啊、马铃薯啊还有番薯啊一样,它们都来自那个神奇的土地:美洲!而且也和这三个农作物一样,都是差不多明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国的。
这么想想,明朝万历年间真的传入了很多好东西,只不过当时的人都没有去食用,辣椒也是这样的。它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可没有人拿来吃,而是拿来当观赏盆景,甚至还有女子用辣椒簪花,佩戴在头上当装饰品,也有把辣椒插瓶放在家里欣赏的。
总之,辣椒红通通的样子非常符合我们的审美,于是辣椒配美人,反而让人忽略了它其实可以食用。后来又被古人发现它可以祛湿,于是被当成祛湿的药材,常年都在各大药铺里出售。
比如《本草纲目》里就记载过,以前有个孩子长期在阴暗潮湿不干净的环境里生活,后来他的父母带他去看大夫,大夫就给开了辣椒,让他每天都嚼一点辣椒来吃,虽然把孩子辣得哇哇哭,但是这病很快就好了。
后来一直到百年之后的康熙年间,因为盐价疯涨,当时清朝的贵州又没办法产盐,当地的居民长期缺盐,粗茶淡饭过得日子非常的苦,于是第一个尝试将辣椒用来食用。
而且贵州也是气候潮湿多雨,肉类蔬菜都容易变质,而当地的穷人就别提肉了,根本吃不起,于是都是吃“下水”,也就是各种动物的内脏,那些东西腥膻,而辣椒味道刺鼻可以很好掩盖,不仅可以掩盖,还独具风味,让食物变得很好吃,于是辣椒很快就在贵州等地普及开了。
这时候的辣椒才出现在餐桌上,但却被看做一种低贱的食物,在清朝,当时的富人阶层做菜繁琐,就是吃个豆腐白菜,都要用火腿包起来,大家应该还记得《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吃的那个茄子吧?大概就是这样的,所以当时的地主贵族都看不起吃辣椒的,有时候忍不住偷偷吃点,也绝不敢承认,辣椒又怎会被文人士大夫记载在诗文著作之中呢?连距离我们如此接近的清朝都如此,所以再往前数的各大朝代,唐诗宋词里都不会有辣椒的身影的。】
刘禅听完了,也听懂了,只能沮丧地发言道了谢。
美洲……那样的地方,他们蜀汉根本没办法前往,他们甚至连北上长安都失败了啊!刘禅闷闷不乐地继续低头盖玉玺。
宫人们将纸简铺开,他便举起玉玺熟练地“啪叽”一盖,两人如同后世流水线宫人,配合极为默契,不到一会儿便完成了大半。
林爷爷讲完了辣椒,林菱还没回来,于是他又自我发散讲道:
【说起来,我们虽然没有辣椒,但是几千年来并没有停止过吃辣,比如被认为是小日子发明的芥末,其实早在我们周朝就开始食用了,而且周朝的时候就把芥末酱用来搭配生鱼片了,所以咱们现在看那些日料店,做什么刺身,说人家做得格外好吃,哎呦,其实啊,那都是咱们四千年前的老祖宗吃剩下的。
春秋先秦时期的古人们就将“辛”指代“辣”,食物中加入生姜来提升风味,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孔子先生,他就在《论语》中被记载非常喜欢吃姜。是不是没想到,咱们日常学习的《论语》里居然还有这种记载。
这也是后来的“辣”字为什么是辛字旁的原因。
除了生姜,古人们还用“茱萸”来制作辣酱,没错,就是王维的诗中那个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当时的人们将茱萸捣碎以后混合石灰,没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是用茱萸和石灰混合做出了一种“艾油”,听说吃起来和咱们的辣椒油差不多,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三国,刘禅听到后立刻将头摇成拨浪鼓。
不,绝对不是一个味儿!
茱萸生姜和石灰,他先前就吃过了啊!
辛辣是真的,苦也是真的啊!毕竟茱萸“辛而味苦”,制作成的艾油还有一股子石灰味,不好吃不好吃。
唉,幽幽叹了口气,无法得到辣椒,神医的踪迹又南巡,那相父的身体该怎么办呢?痹症究竟该怎么根治呢?思来想去,刘禅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还询问了张皇后,便决定直接问道:
【拆塔小王子:饮食中缺少辣椒,那长期生活在云贵川等地的人不是很容易风湿?那他们怎么办?】
林爷爷笑道:
【如果本身便是当地的人,其实他们的基因里已经习惯了那种气候,是不容易得风湿的。我们现在可能提到祛湿,就是红豆薏米茶对吧?但古代可有不少祛湿的名方,古人对这方面是很重视的。
比如六君子汤,是元朝名医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的,用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六种草药煎熬而成,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本身的症状来调整方剂,延伸出了好几种偏向治疗的方子,比如治疗慢性胃炎啊,还有脾胃虚弱的啊。从不同方向去侧重,这一点大家一定不要小看中医。】
刘禅大喜,立刻命人记录下方剂:“此方乃后世元朝良方,定能医治相父之病!快快记下,交由宫中医官,待相父归来,便叫他们好生为相父斟酌剂量!”
【还有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里提到的茯苓术甘汤,这些方子其实直到我们现在,一两千年了,都还在使用。因为确实是有效,尤其张仲景,真不愧我们称为医圣,真的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一位神医。
东汉末年,战乱频频,到处都是疫病,他本来为太守,却见到太多贫穷的百姓得不到医治而死亡,于是每天打开衙门大堂,收容百姓为他们治病,从不求荣华富贵,瘟疫爆发,他辞去官职,潜心研究写下《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本开启了中医学科理论的书,我们现在每一个学中医的孩子,应该都看过这本书吧?】
刘禅便由喜转悲:“可惜张神医已不在人世,他的著作也已经失散在战乱之中了,实在不知何时能够找寻到。”
若是有张神医在,刘禅又何必如此忧心忡忡呢?
林爷爷说着说着却想起了一则新闻,不由叹息道:
【张仲景在当时家家隐秘自家医术绝技的时代,他将自己《伤寒论》无偿公开,倾囊相授,只为了自己的医术可以救更多的人;而且我们现在每年过年都要吃的饺子,以前也是中药。
张仲景在一个寒冬,为贫寒百姓而做的,他辞官回家的路上看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路上,逃难的百姓们耳朵冻疮发作几乎都溃烂了,于是就在外面支起大锅,将羊肉与姜等辛辣驱寒的药物一起煮,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分给饥饿交困的百姓们食用。
所以才会有那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而且还有很多地方将冬至看得跟春节一样重要,是哪怕在外地都要赶回家过节的大节日。
那时候的为官者,能为庶民百姓的生死而动容的,又有多少呢?我们是由这样大义的圣人传承下来的中医,却被他国拿去作为自家的东西申遗,实在是令人痛惜啊。】
【幼儿园扛把子:还有端午,哎,明明是我们纪念屈原的节日啊,每年南北都在赛龙舟吃粽子,也不知道怎么被他们搞走的。】
【劳资蜀道山:脸皮厚、不要脸呗,自己没有就偷别人的,他们不是自古以来就这样吗?不说这些,说起北方的赛龙舟,把我这个潜水的炸出来了,真的很好看哎,主播爷爷有没有看过啊!(狗头)】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