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汉书·武帝传》记载,虽以寡敌多,李广的四千兵竟然能够“广杀匈奴三千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这可不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吹捧,而是汉朝官方记录。
我们都知道,一个有关战争的“兰彻斯特平方律”:近战时,战争一方的实力与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而此时,匈奴骑兵的数量是李广的十倍,按照这个规律,匈奴的战力已经达到李广军的百倍了。面对这样悬殊的战力,李广与其部下败退了吗?没有。崩溃了吗?没有。一个治军不严的将军,一个只知自己勇猛不会治军的将军,相信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而汉武帝将这样一个老将放在这个位置上,是因为对他能力不认可,不愿意给他重兵吗?
爷爷个人认为,恰恰相反。
一是张骞与李广作为九死一生的诱饵,不需要那么多兵力,而张骞比李广爵位高,故而张骞领兵数量更多;二是在元朔二年,汉武帝已经为了这一战提前启用李广,命他代替韩安国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广一到右北平就加强军备与全郡防务,这个与匈奴周旋了半生的老将,好像只要背靠城池就能笼罩那个什么……你们年轻人常说的buff。左贤王与李广交手好几次,硬是找不到可以下嘴的地方,还常常被李广反打,以至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所以啊,其实只要认真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汉武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重用李广,而李广也不像如今传言中那么无能,只不过为了战胜匈奴,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时代使命。
当然,迷路这事儿就是能力所限,李广为将的短板所在了,这只怕也是汉武帝后期连坦克也不让他当、不愿意信任他的原因了。
不过汉朝将领除了卫霍,好像大家都迷路过,公孙贺、公孙敖、李广、连张骞这个地理达人也没能幸免。
咱们不得不再次感叹,卫霍真是天才啊!】
好嘛,刘彻这下可明白了先前为什么仙迹总说汉军找不到匈奴了。
他不由无奈地扶住了额头。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不过,也正因为那几年李广等人死死守住了右北平一面的东线,也成功拖住了匈奴左贤王的骑兵,身处西线的卫霍二人主动出击匈奴单于的主场再无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尽情挥洒他们卓越的军事能力,对匈奴单于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就是汉武帝极为精明、智慧的“重西轻东”的大战略!
这样的战略可不能用对某个将军的喜好与成败来轻忽断言,一个国家十多年的战争,这些胜利离不开汉武帝高明的战略定位,也离不开诸多将领在背后付出生命的努力,我们不能否认卫霍的闪耀与天幸,却也不能无视他们背后默默守卫国家边疆的李广、韩安国等东线将领。
那么,为何历史上总说李广无功?
因为汉武帝调整了对付匈奴的大战略,却没有调整“计首受功”的封爵制度,这样简单粗暴的传统记功制度是无法衡量韩安国与李广等人在守边上付出的功绩的。】
汉武朝。
刘彻微微蹙眉:以首级计军功无法衡量守边将领的功绩?那该如何计军功呢?
但李广这成天迷路也不是个事儿啊!
还有张骞,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啊!
刘彻心底腹诽:李广封不了侯可怨不得他!
【另外,《汉书》还记载(并不是《史记》中的记录),李广治军颇得其道,尤其重视“斥候”等特种兵的培养,千年之前,李广就已经明白了信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啊!他真的有勇无谋吗?还有人说李广明明知道匈奴人多,为什么不提前躲避匈奴骑兵?非往里头冲!还不就是想抢功劳封侯?就不能等等张骞?先不说能不能躲得开,若李广真的率军绕过匈奴主力,避而不战,或是因为等待张骞不小心放任左贤王率骑兵阻挠西线战场,毁了汉武帝辛辛苦苦布置的战术,汉武帝一定会第一个扒了他的皮!
大家现在明白了吗,“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其实根本就不在于李广打的那几次败仗上,那几场硬抗匈奴主力的战斗,或许汉武帝也没想过他能赢,从这一角度来看,东线的这些将领,他们其实是整个国家对外军事大战略调整中的牺牲品,也是必须牺牲的部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仙迹的中肯之言,叫李广不由老泪纵横,他以袖遮面,不愿叫人见到他的面目。
【汉匈战争从元光六年(前129年)秋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整整十年。这十年里,卫霍二人格外争气,为汉朝取得了无数胜利,将匈奴打穿远遁。因此,在这十年间,汉武帝大行爵赏,先后封侯者数以百计,就连李广的部下,在跟随卫霍出征后,都有不少人捞到了侯爵。
卫霍以压倒性的实力衬托得其他将领都黯淡无光,也不仅仅是李广了。
而李广在这十年间又如何呢?老实说,李广是个长处很明显,短处也很明显的将军,除了一些小战,他五次出战,两次当坦克敌众我寡未能胜利,两次迷路未遇匈奴寸功未立(其中有一次要带兵翻越大漠,确实比较难),最后一次更是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让迷信的汉武帝认为他“数奇”——“数奇”就是点背、倒霉,命数不好的意思。
这对一个老将是致命的打击,可哪怕汉武帝不再让他当前锋,不许他领兵去西线主战场,李广还是每每请战,哪怕只有几千骑,哪怕只是打打下手、当诱饵、当疑兵、当断后的敢死队,他也想要出征,他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窝囊地死在家里。
更何况,他心中还奢望着封侯,封侯!
可惜因为汉武帝和整个朝廷战略的改变,李广能率领的兵越来越少,原本他手里的兵很多都被抽调出去了。
可是这样下去,李广守边再厉害都是不可能封侯的,所以他最后才会无比固执地跟汉武帝请求随卫青他们出征。
有人说,哎呦,李广啊李广,你怎么不服老,非要跟着卫青他们出征?你那么老了,又缺乏主动迎战匈奴的经验,不熟悉草原深处的地形总是迷路,就该告老还乡啊?为什么一直执着于封侯呢?有时候,我们不能以现代人思维去评价古人。古人是极为重视“志”的,李广为国拼杀数十年,他是那种性格刚毅过于执着的人,他的部下很多都封侯了,就他没有,这对他而言,是“辱”。
士可杀不可辱,李广最后的悲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智慧女孩不秃头:为啥后世说李广治军不严,其实是司马光这家伙在《资治通鉴》里写的,当时司马光要推崇程不识的严法治军,因此拿李广“宽仁治军”来当对照组,其实可信度很一般。李广在汉朝军中的声望是真的不低,哪怕后期没有什么胜仗记录,但依旧很多士卒追随。
司马光却说李广带兵随意,士兵无纪律,因此导致李广大败。但其实,李广与士卒同甘共苦、清廉爱兵的正史记载很多,“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出征在外,士兵没有喝水,李广不会靠近水源,士兵没有吃饱,李广也不会先吃饭。李广的士兵皆感恩戴德愿为其赴死。
不仅如此,李广打仗喜欢拼杀在前、冲锋陷阵,从不躲在中军大帐,这就是个有钱一起赚,有事带头扛的将领,要是我的狗领导能有李广这种觉悟,我就谢天谢地了好吧。
而且从很多李广参与的败仗来看,宽仁治军从来不是李广失利的主要原因,因为李广的败仗从没有溃逃的,大多都和他同生共死,他的兵杀敌也非常勇猛、从不畏死,李广吃败仗主要是他个人在野战指挥、行军路线上存在明显短板,他明显比较擅长背靠城池的对战嘛!
而且吧,李广这个人又不是没有别的缺点,他还杀过俘虏,恶意报复过不尊重他的霸亭县尉,所以没必要特意用“治军不严”这个理由来攻讦他,有点牵强。
其实,很多史学家猜测,李广曾被《汉史》记载“广杀虏三千级”,按照汉朝军功,杀敌千级以上就可封候,但他却没有封候,为什么?有学者根据当时战后计功的残留史料猜测,李广很可能将大部分军功分给那些牺牲的部下了,而非个人独占,这样牺牲士卒的遗属可以得到更多的抚恤金,孤儿寡母才能活下去,这也很有可能是他在汉武帝时期声望很高的原因,更是得到无数人同情的原因。
他在其他方面的品德啊能力啊远远不如卫青霍去病,很不咋地,但他对自己的兵确实好。
因此他又错过了一次封候的机会。
另外,俺们猪猪怀疑的没错,他确实有点“数奇”,倒霉得很,有时候猪猪也没有那么偏心,总让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当坦克亏不亏心啊?猪猪也有让他正经出战的时候,但每回他出征除了迷路的时候都能非常精准遇见匈奴主力,而且每次遇到的匈奴骑兵数量都比他多好几倍,真惨啊!】
真惨……真惨……真惨……
李广:“……”
此时的李广莫名与被匈奴俘虏在漠北吃西北风的张骞有了点共鸣。
这就是日后陛下在那右北平之战中将他们俩个倒霉蛋分在一起对抗左贤王的原因吗?
不成,不成,明日就去请巫师看风水!
【智慧女孩不秃头:还有李广最后自杀那事儿啊,有一半得怪刘猪猪自作主张!李广听说卫青又要带兵出征,他便豁出老脸进宫求刘彻让他随军出征,刘彻耐不住李广再三哀求便答应了,结果猪猪扭头又偷偷嘱咐卫青,那个啥,将军老了,而且有点霉运在身上,不要让他当前锋,多多照顾照顾他,和之前那样让他打打杂溜溜马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