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节(1 / 2)

这个数字让朱元璋这个建立制度的人多少有些难受。

哪怕是他早就在天幕的提醒下知道,没有什么制度是可以一直不变的,是一直是好的,但是直面这种数字上的冲击还是让人很难接受的。

他也知道,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大刀阔斧的帝王,是一个能将祖宗之法变革的帝王。

但是……

朱元璋叹了口气。

从前面的内容来看,这小子不像是能承担重任的那种人。

【面对这样的状况,朱祁镇除了一味强调加□□所管理、清出逃亡军士外,并无治本之策。

卫所旗军不仅严重缺额,而且在伍旗军之精壮者又多被军官占役,既荒废了操练,又荒废了军屯。

尽管朱祁镇再三禁止私役军士,可各级军官私役军士却依然如故。

军器装备的质量也明显降低,正统四年,工部奏称上年军器局打造盔甲军器六万四千多件,皆发给神机营及总兵官任礼所辖卫所,将士反映“多不如法”。

同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李果奏称,由于管理不善及官吏贪污克扣,使“兵无实用,民遭横毒”。

总之,正统年间,因为武备废弛,明军战斗力已大不如前。】

【除此之外,流民问题也在正统年间恶化。

朱祁镇即位之初,户部公布天下户口9702495户,田地4270172顷。

相比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户口减少三十六万,田地更减少了将近一半。

朱祁镇并未对这一现象足够重视,反而对宗室、勋戚、宦官兼并土地的现象予以姑息。

权贵兼并土地,地主飞诡为奸,平民百姓赋役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越来越多的自耕农破产,

加上正统年间频繁爆发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流民问题由此产生。

总之,正统年间,明朝不仅内有宦官专权,社会也面临危机局面。】

【当然了,我们实事求是的说,这些内容其实也都是从朱元璋时期开始便已经埋下隐患的。

前面几个皇帝的时候这个问题可能还没有特别明显,而这几个皇帝们能力……

对比明朝整体的皇帝们可能还行,但是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敏锐度还是差了点。

正好碰到朱祁镇的时候,这种矛盾集中性的爆发了。

而朱祁镇这个人又太废物,并没有能解决此事的能力。】

【不过这个时候,更大的危机出现了。

正统年间,北方蒙古鞑靼部被瓦剌部首领脱欢、也先父子控制,势力蒸蒸日上,

甚至将原属明朝势力范围的关西七卫、兀良哈三卫纳入囊中,其范围东起辽东、朝鲜,西至甘肃、西域。

而明廷军事力量主要被投放在麓川之役,所以对瓦剌的崛起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而是一味姑息。

当然,这种姑息也并不是从朱祁镇这个时候就开始的。

只能说缔造了“仁宣之治”的两位皇帝,都很麻痹大意。

这些草原上的民族,只有在你威慑足够的时候才是载歌载舞的好民族,其他时候随时准备咬你一口。】

【鞑靼大汗脱脱不花及他所封的“太师淮王”瓦剌部首领也先都会派使臣与明朝展开朝贡贸易及大同马市。

也先为了获得更多回赐及窥伺明朝虚实,所派使团人数从数百人增加到正统六年的2400余人。

明廷遂规定脱脱不花所派人数不得超过300人,也先所派人数只准100到200人。

但第二年,鞑靼和瓦剌还是派了2300余人的使团从大同入塞。

对此,朱祁镇依然采取放任迁就的态度,所以此后鞑靼和瓦剌使团人数都在2000人左右,

这不仅增加明朝回赐的压力,毕竟朱元璋定下来的政策是厚往薄来,

而且鞑靼和瓦剌使团往往扰乱沿途官民,他们甚至还违反禁令,交换武器,严重的危害了大明的国家安全。】

前面的朱世珍不懂,但是这蒙古人拿着武器是什么样的,他可清楚得很。

【这……这也太……】朱世珍嘟囔半天,【这也太不把俺们老百姓当回事了。】

其实他也知道,这才是统治者们的常态。

不过因为这个皇帝是他的后人,所以朱世珍也自觉自己可以指手画脚几句。

但是朱祁镇的脸色就不大好看了。

毕竟是在骂他,而且朱祁镇并不觉得这个没文化的祖先能说自己什么。

他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是跟陈曦对着讲,然后夸夸他这个后人吗?

看看这陈曦,说了半天都是他不好的地方。

那他就没什么好的地方吗?

陈曦则是很好心的并没有戳破朱世珍的痴心妄想,她继续道:【朱祁镇还是稍微有一点考虑了的。

后面来投明朝的鞑靼人阿儿脱台报告也先“谋南侵”,朱祁镇不得不稍微调整对鞑靼、瓦剌的姑息政策,于正统十三年正月规定凡与“虏使”交易弓箭军器者一律处死;

最新小说: 和离后我带崽嫁给了皇帝 新婚夜和离,替嫁医妃宠冠全京城 穿成恶毒女配后,公主她摆烂了 七零新婚夜:带空间嫁哑汉 穿为偏执主角的反派黑月光 盛妆山河 万人迷竹马保护指南 吾凰万岁 我真的不想再走捷径了 黛玉:都重生了谁还当病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