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朱棣的腰背都挺直了不少。
接下来天幕夸他的话肯定会更多,赶紧来吧!
朱棣挺胸抬头。
他已经做好了如狂风暴雨般的夸赞的准备了!
……
虽然可能也会和父皇一样,被说出一些缺点吧。
朱棣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有的,他就算是有些能力,可是也绝对比不上自己的父皇。
否则的话他还用得着像天幕说的那样,听父皇的,眼睁睁看着皇位落到朱允炆那个毛都没长齐的小东西身上吗?
早就跟唐太宗李世民一样,起身篡位了,哪还用的着等削藩之后才反呢。
【靖难开始的时候,朱棣尚且不占兵力上的优势。
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
而这个时候,朱允炆手下除了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
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连朝鲜国王李芳远都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朱棣。
——哦,朝鲜就是之前的高丽。
在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高丽恭让王,在松京寿昌宫即位,
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称高丽王昏聩,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
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和“和宁”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
虽然大家也知道了朱允炆没有能对抗的过朱棣,但是听到高丽这个国家居然能跑过来干预中原的内政,实在是胆大包天。
本来还对朱棣看不顺眼的朱元璋瞬间就顺眼了。
“标儿,你这儿子有点拎不清啊,回头还是要好好教教。”
朱标也是很无语,对这个儿子他也是养了没多久。
“父皇,儿臣回去会好好教训他的。”
无论是内部闹到什么程度,跟高丽也没什么关系,那边居然敢胆大包天的插手。
朱允炆都没有这个警觉,还当什么皇帝?
“还有,那朝鲜既然如此拎不清,打了算了。”朱元璋原本还打算不攻打朝鲜呢,现在看来还是别了。
“陛下英明!”
【虽然朱允炆那边这个时候还是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朱棣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
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
于是朱允炆这边的军队一直节节败退,后面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日,朱棣率师抵达长江北岸的南京龙江驿,
朱允炆无力抵抗,只得下罪己诏,并派庆成郡主与朱棣谈判,以割地为条件要求停战议和,但没有成功。
朱允炆这点还是很天真的,他觉得这件事情自己开了头就能由自己来结束?】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叹了口气。
换位思考,如果是他的话,这个时候也不会当真听话放弃了。
都已经起义了,再被诏安之后,可能短时间内真的会有一点好的待遇,时间一长绝对会出事。
【这个时候朱允炆颁布勤王诏书,下令天下勤王:
“朕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祇,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屡兴大兵致讨。
近者诸将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阙,已敕大将军率师控遏,务在扫除,尔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诸府卫文武之臣,闻国有急,各思奋其忠勇,率慕义之士、壮勇之人,赴阙勤王,以平寇难,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
呜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
各尽乃心,以平其难,则封赏之典,论功而行,朕无所吝。
故兹诏谕,其体至怀!”】
【虽然朱允炆在诏书里痛斥朱棣这方大逆不道,荼毒生灵,
其危害直逼京畿,号令全国臣民迅速勤王,
也把将朱棣入犯的原因说成是“朕不德”,希望博取臣民们的同情与支持,共同起来勤王护驾。
不过很可惜,朱允炆下了罪己诏也没什么用,地方官府一兵一卒都没有赶来南京勤王。】
【一个是因为建文帝发出这份“罪己诏”大约是在建文四年五月下旬,这时离最终失国一个月都不到。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即使地方官僚忠于建文帝,马上出去招募兵马,但募兵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成的。
而且在朱允炆发出罪己诏时,苏北差不多都被朱棣控制了,也就是说朝廷与北方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切断,剩下的就只能靠南方诸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