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节(1 / 2)

众人:……

虽然知道史思明迟早是会反叛的,但是这么快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史思明复叛之后,就将洛阳重新占领了。

之后他得到安庆绪在邺城的求援,便率领十三万大军自范阳南下救邺城。

而大唐这边呢?

在李亨“英明”的领导下,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可以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这个责任李亨是要负上一点的。】

李亨:“……”

他也没有如此不堪吧?

看天幕上说的,他的父皇在发生事情之后,只知道收拾细软跑路,若非是他在危难之时扛起了重任,这大唐的江山还不知道要成什么样子呢!

就算他后面做了几个糊涂决定,可是如此说他,是不是有点不大合适了?

【不过大唐到底气数未尽,除了大唐本身还有精兵良将之外,对手的内部也不是那么的团结。

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而史思明最后也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可以说,敌人内部的不团结,比大唐内部的不团结还要夸张。

所以哪怕是在李亨还没卸磨就准备杀驴,在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的时候,

就听信宦官鱼朝恩谗毁,将大将郭子仪召回长安解除兵权,

安史之乱还是逐渐平息了。】

听到这场战乱终于还是被平息了,几乎所有的唐朝皇帝们都松了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只怕这一场战争,唐朝的底蕴损耗不少啊……

【李隆基自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仓皇出逃,后来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回到了长安,

不过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被自己的儿子李亨给架空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李隆基昔日如何风光,在那个时候也不过是个软弱可欺的老头,他甚至没有自己祖先李世民的那点武力值。

于是在李亨顾不上他的时候,自然有那自以为体贴入微的人来替李亨“孝顺”自己的父亲。

这个人便是宦官李辅国。】

【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大部分不是什么好人,高力士虽然没有在此列之中,李辅国可不是什么好人。

毕竟是能和赵高、童贯、魏忠贤等并列的奸恶宦官呢。

李辅国先是上奏李亨,表示“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然后趁着李亨生病的时候,矫诏强行把李隆基迁居西内。

中间还故意吓李隆基,可以说是完全不把这位五十年太平天子放在眼里,若非是高力士相护,还不知道李隆基要被折腾成什么样子。

不过后面李亨也没有责罚李辅国,反而还安慰了他,顺便清算了李隆基的亲信。

甚至包括一直跟随在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都被流放了。

李隆基早先烈火烹油,哪里受过如此折辱?

不过一年多,便抑郁而终了。】

【死得好啊!】李昞第一时间抚掌称快,【但是这个宦官……】

【放心,也没什么好下场。

李亨虽然在李隆基晚年不孝,但是李隆基也不是什么慈父,只能说是互相折磨吧。

不过李亨这个皇帝,即便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扛起了平叛的重任,

可或许是备受李隆基信任的安禄山反叛之事让他感到将领不可信任,李亨不任命元帅,导致唐军各部队没有统帅,军队进退缺乏指挥。

这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时间拖长,以至于这位一心平叛的皇帝并没有看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刻。

在李隆基去世后没多久,缠绵病榻的李亨也去世了。】

【虽然李亨对自己的父亲晚年并没有多少尊重,但是他还是继承了李隆基的某些传统。

比如说任用宦官,唐朝后期的宦官势力抬头,就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李亨这里发扬光大的。

不过李隆基任用的宦官高力士那是有些本事的,而且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李亨任用的宦官李辅国那就……】

【李辅国开始的时候对李亨也是忠心耿耿,李亨登基便是他力劝的。

所以李亨对李辅国也是非常信任,甚至任命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府仪同三司、知内侍省事等要职,最后封为郕国公。

大权在握的李辅国便开始逐渐膨胀了起来,开始了以奴欺主,

冷待晚年的李隆基,谋害建宁王李倓,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等一系列事件皆出自李辅国的手笔。

就连唐肃宗李亨,多少次想要去看李隆基,也是被李辅国阻挠而未成行,

甚至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李亨,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

最新小说: 和离后我带崽嫁给了皇帝 新婚夜和离,替嫁医妃宠冠全京城 穿成恶毒女配后,公主她摆烂了 七零新婚夜:带空间嫁哑汉 穿为偏执主角的反派黑月光 盛妆山河 万人迷竹马保护指南 吾凰万岁 我真的不想再走捷径了 黛玉:都重生了谁还当病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