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万岁,左公千岁——”
“陛下万岁,左公千岁——”
这时天子刘协与刘备彼此互视,刘协挥手示意负责礼仪的内官,内官大声高呼,“陛下有谕,由大汉丞相诸葛亮宣读诏书——”
诸葛亮像是早有准备,他已是提前就登台,接过诏书,站在高台之上,面朝百官与众将士。
“自古以来,天道循环,王权更迭,皆顺应时势,归于有德之人,此先天道崩坏,众生黎苦,皇纲失统,天下分崩,幸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字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其承先祖之余烈,蒙天地之佑护,历经坎坷,矢志不渝,终有所成,一统山河,复兴汉室,还于旧都——”
“朕闻之,王者,以德服人,以仁安民,今中原一统,备据蜀土,百姓归心,文武并用,社稷渐安…此乃上天之赐,亦赖群臣之力,万民之望也。故兹尔诏示,朕欲封为刘备为汉中王,望其代朕承先帝之志,安邦定国,抚民以仁,使百姓安居,使文化昌盛,使礼义兴行。凡我境内,无论士农工商,皆应各遵秩序,共繁大汉,成盛事伟业——”
“特此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在诸葛亮读完这些后。
刘备上前跪地捧起天子递来的汉中王印绶,还有内官一个个高举着祭祀牛羊,五色玉圭,站在他身后。
刘备朗声:“受此汉中王,臣诚惶诚恐,臣亦不敢有负圣恩,从今往后,臣当辅佐天子,治理雄汉,诸有忠孝节义之士,旌扬其德,勉励其行,诸有悖逆不道者,亦当明正典刑,以儆效尤……万万不敢辜负圣恩!”
听过刘备的话,天子刘协亲自将刘备扶起。
然后,刘备捧着汉中王绶印,一步步的走向那更高的台。
火堆燃起,浓烟滚滚。
在祭司的主持下,他将玉圭焚烧,以祭苍天、五岳、四海。
庄重的音乐声中,他对天行礼。
“汉中王刘备敢用玄社昭告于皇皇后帝,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有九,陛下以王器宜于备,备震畏天命,敢不钦承,择此九日,与群寮登台受帝王玺,告类尔大神,唯尔有神,尚飨(xiang三声)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汉世享——”
此言一出…
群臣跪伏,齐声,“汉中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刘备望着台下跪伏百官,下令说,“宣楚侯之子,淮南侯、内阁重臣关麟,代本王宣发制诏——”
刘备此言一出…
台下众人大惊,虽然说关羽北伐大捷,结束这纷乱山河后,他受封楚侯,其子关麟因这些年的功勋,受封淮南侯,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且此前也举行过对应的受封仪式。
但是…
谁也没想到,刘备这“汉中王”的制诏,竟是让关麟去宣读。
台下有官员惊问:“不应该是由丞相,或者是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去宣读么?为何是淮南侯?”
“你只听到了淮南后,却没有听到汉中王言出的‘内阁重臣’这个称呼,依我看…这个称谓怕是比淮南侯的称谓更厉害十倍啊!”
更多的人尽管也不知所以…
但还是目光炯炯的盯着台上。
诸葛亮、法正则是含着淡定自得的微笑低头。
倒是今日的关麟,哪里还有半分“逆子无威仪”的形象,他头戴五梁冠,身着礼服,手捧一卷王谕诏书,从封王台的后方上台,向天子行礼,向汉中王行礼,最后庄严的走到最前,面对文武群臣,打开这王诏。
“上古之始有君也,必崇恩化以美风俗,然百姓顺教而刑辟厝焉。今汉中王得天子应允,其大赦天下、建立内阁、广设官学,开科举、于大汉推行摊丁入亩之法令,颁布新政——”
…
…
第751章关家逆子大结局(十三)
洛阳,皇宫。
这边,刘备封王,建立内阁,颁布新政,在那高台上下大宴宾客。
满堂华彩——
另一边,原本的魏王宫阙,虽显得有些冷清,除了外围严密看守的兵卒外,可谓是门可罗雀,但这却依旧不妨碍,曹操与一干宗亲、旧将在其内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不…
说是把酒言欢就有些过了。
事实上,这是闷酒…
是无奈之下的酒!
“大哥寿诞,徐晃徐将军却没有来,李典李将军也没有来,贾文和甚至没有发来一封贺礼,还有…还有…哎,可以说…除了文远将军外,其它来咱们这魏王宫的也就只剩下咱们这些宗亲了。”
随着夏侯渊那有些懊恼、颓然、悲忿的话语吟出。
曹操只是微微的展眉,“今日孤这寿宴日子不好,正逢玄德封汉中王之日,徐将军、李将军…他们都是降将,理应避嫌,故而没有来予孤道贺,这也是情理之中,孤不怪他们,至于文和,他若是来,那才见怪了!”
“可大哥昔日待他们不薄啊…”
夏侯渊的语气一如既往的低沉,似乎,哪怕已经被生擒许久,且经历了在蜀中的父女团圆,父子团圆,兄弟团圆…可他那份骨子里的不服气依旧跃然脸上。
时至今日,他依旧不相信他的大哥,那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曹操,他会败…
还会败的如此一败涂地。
“今日是孤的寿诞,不说这些…”曹操的精神看起来不错,将近几个月的安神醒脑,休养生息,这使得他头风发作的次数也变得少了,整个身体也不像一个六十多岁老者那般的龙钟与老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