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贼曹掾府。
糜芳的儿子糜阳带人搬运来了最后欠的一批粮食。
马秉正带着一干文吏在细细的轻点,盘算……
时间太短,哪怕是筹措五万斛粮食,难度依旧不小。
甚至最后这批……根本拿不出粮食了,只能部分用粮食,部分用“金银”代替,当然,这就造成了账目有些混乱,清点起来的难度极大。
而后世,许多人以为,汉代是没有银子的。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并没有大肆流通于民间,大多作为“官银”使用,还是可以大额支付的,而民间更多流通的是金子与五铢钱。
五铢钱的价格波动太大,曾经董卓铸小钱,直接让五铢钱的价值一落千丈,一斛粮食能卖到十几万钱。
所谓《三国志董卓传》中——“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而《后汉书·刘虞传》又记载——“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
这里记载的,一斛粮食就只值三十钱。
乃至于,还有类似于公孙瓒,在易京屯了粮谷三百万斛,导致当地粮食的价格更低。
不过……
随着如今三分天下局面的出现,近几年来,钱币的价格渐渐的趋于稳定。
地域间会有差距,但不会相差甚远。
比如现在,在荆州,一匹绢帛的平均价格要在600-800钱;
一斛粮食的价钱大致在500钱;
而20两的金子为标准重量下的“1金”;
1金就等于480钱,约等于一斛粮食。
这么去换算五万斛粮食,也不过五万多金,汉代16两等于一斤,这就相当于……多少斤的金子呢?
呃……
关麟发现哪怕是掰开脚指头,他也算不动了。
总之……关麟不去算了,他承认,他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体育是历史老师教的……
跟这些数字打交道,简直比上“高数”课还头疼。
不过……在清点货物时,关麟发现了一个人才,别人算这些货物是用小本本一个个记住,然后相加起来。
这兄弟竟是用“计算”获得答案……
而且,关麟瞅着……他竟然用的还是“几何”公司、勾股定理,而算得的结果往往与这些文吏清点的一般无二。
这就了不得了呀!
关麟忍不住去问“你叫什么?”
——“糜阳”
关麟用手蘸水,在桌子上写了个“旸”字,询问他:“是这个旸(yang)?”
这小子摇了摇头。
“不是……是乐府诗《长歌行》中‘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阳。”
“那……你字什么?”关麟突然对这小子很有兴趣。
糜阳一本正经的拱手。
——“小子糜阳,字罗庚,拜见四公子!”
罗庚?
糜罗庚!
乖乖的,给儿子起这么个字?难道是……在肚子里时,糜芳就预料到,他儿子这辈子与“数学”结缘?
这已经不是恐怖如斯了,这在数学领域,怕得是“大帝之姿”吧?
……
……
第106章眼线遍布,鸡兔同笼,此题何解?
糜芳之子——糜阳。
不只是因为名字,还有他方才在计算粮食、金银的兑换中表现出的那惊人的数学天赋,这些都让关麟侧目。
其实,关麟是意识到了蜀汉崛起面临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那便是……青黄不接。
能打的就这么一波人,再往下就是小猫三、两只,再往下……没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