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的大家感兴趣了,嘈杂杂的声音骤然一停。
“现在电影上映一般是给全国的院线经理看,他们有水平,又在第一线,照理来说对市场行情的判断很好,因此在排场率上有很大话语权……可是啊,山中者迷,不一定他们判断的是对的。”
“比如《爱有来生》这片子,拿去给院线经理们看的时候,有些人知道质量好,但他们前几天就是不给排片,就因为我们没有国际章,他们不相信可以翻盘……这种想法对新人导演相当不公平。”
“另一个问题是,排场率的调整可以快一点,不要到三四天才来调整,既然我们要做类型片,扶持中档片子,那就要重视一两天关键档期对中档片子的重要性;如果《爱有来生》做成纯粹的爱情片,七夕节当天没拿到好排场率,接下来口碑逆袭也白搭了。”
“电影票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种轻奢品,它没有走入到寻常万家,一段时间内消费了,不管电影怎么样,观众都不会再花钱看另一部了……长此以往,新人导演很难出头,总是死在第一步。”
方沂看到总菊的同志奋笔疾书起来,三爷频频点头。
连宁昊和卢川都在拍手。
三爷问他:“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是抄自好莱坞那一套,大片上映要签订排场率的合同,保证排片,不是你想改就改,院线也有苦衷。”
《无极》上映的时候,发行方和各大影院签了排场率——很多人纳闷,这么几把烂怎么还在放啊,因为不得不放。
白底黑字的合同写着呢。
点映对于国内还是个新鲜事物,不是常态化的商业手段。
《英雄》搞过点映,但是为了冲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无极》搞过点映,评价相当差,于是发行方组织控评,并有计划的签订排场率。
点映这玩意儿是个夜壶,大家只有急了的时候拿来一用,天亮了就嫌弃它不正规。
方沂回答:“好莱坞也有超前点映,试映等等办法,拿到了观众的正向反馈,院线也更敢舍大保小——我是这样想的,电影行业在我国,不仅仅是拿来卖钱,不是单纯的娱乐产品。”
“他确实有意识形态上的因素,是文化阵线的一部分,所以更要听到人民群众的意见,不要让圈内人自己玩,让大的都压住小的。”
说罢,方沂得到了同行渐强的掌声和议论,不像他上台前那样安静。
第204章三驾马车】
方沂屁股坐对了。
一是为了上峰考虑,高屋建瓴;二是帮扑街小导演说话,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很少有人为小导演说话。
卢川就不提了,他的人生是easy模式。
处女作姜纹主演——方沂都不敢开这个挂。
宁昊虽然是带头的,但他也已经脱离了小导演的范畴,不用再考虑排片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在稍微热门的档期,青年导演们的小成本作品,你跑遍了全京城都不一定看得到,因为排场率只有千分之几。
下跪,诅咒……各种方法都没用,靠谱一些的法子是点映,让点映真正发挥出作用来。
宁昊领着一戴鸭舌帽,有些小帅的年轻人过来,“方沂,这是杨青,拍《夜-店》的,主演也是徐光头。”
“杨青是你们央戏的,你们央戏现在人才济济啊。”
方沂和杨青聊了一会儿央戏的趣事儿,熟络起来些了,杨青说:“《夜-店》上映的时候就吃了排片的亏,观众评价挺高的,但是找不到地方看我们的电影——我是新人导演,我没有一点点渠道帮忙,全靠徐光头到处跑综艺,给电影曝光度,好险赚到了钱。”
徐光头也算是伯乐了,杨青这片子是自编自导,成本几万块钱。
能找到嫩模都很稀奇,但徐光头去捧场了。
杨青上下打量了一番方沂,感慨道,“你做导演真的天赋异禀,我怀疑你自己拍一部自己的纪录片,可能都会有一定票房;爱情片,悬疑片……这些独角戏多的类型片,方导,别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
方沂实际上比杨青小了十岁,但杨青不敢跟姜纹一样,对他师弟长师弟短的喊。
论电影上的成绩,方沂比徐光头目前还要好一些。
两人交换了联络方式,约定以后有机会合作。
这番引荐后,宁昊自然而然的溜达来找方沂,“你那个玩具不错,哪里搞来的?dj是国外的牌子吗?”
“国内的。”
“你为什么用国内的啊?”
“因为好用。”
“多少钱?”
“四十万。”
宁昊表现出很夸张的样子。“贵了吧,四十万,怎么可能呢?这个价格,我不如上直升机啊。”
方沂不说话。
宁昊劝他,“其实你自己也发现了,这玩意儿还不能实用,它只能拍远景,拍近的就晃得很明显——国外也在做无人机,我知道这种产品,拍《无人区》的时候我考虑用过,不行,最后还是花大价钱找的吊臂,效果确实达不到我要的,但是起码稳。”
“淘汰掉吊臂摄影机,你觉得可能吗,飞天上的能够这么稳?”
方沂不知道理工男汪涛能不能做出来他吹嘘的无人机,达成究极无敌版dj,但他知道电影圈的人有钱,逮住了要往死里宰。
尽管有诸多缺陷,dj这玩意儿有一个优点就足够了,方便。
《无人区》的拍摄地在戈壁滩。那地方最适合无人机去拍摄,吊臂太麻烦了,磨损也大,而且这俩当前并不冲突。
如果宁昊心中构思出一种分镜,他现在可以立马拍出来看效果,然后再上吊臂;而不需要让整个剧组停摆两三个小时布置机位,发现不合适。
这对于导演来说太吸引人了,省的误工费不知凡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