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小吃在南宋时期即有记载,明初海市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海市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
清末,海市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吃的精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
海市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海市菜原以红烧、生煸见长。后来,吸取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方菜的特点,参照京、广、苏、扬、锡、杭、闽、川、徽、潮、湘、以及海市本地菜等十二帮别的烹调技术,兼及西菜、西点之法,使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里菜肴风味的基本特点: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
名菜如‘红烧鮰鱼’,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160.第160章 美食(二)
“‘糟钵头’则是海市本地菜善于在烹调中加“糟”的代表,把陈年香糟加工复制成糟卤,在烧制中加入,使菜肴糟香扑鼻,鲜味浓郁。
‘生煸草头’,摘梗留叶,重油烹酒,柔软鲜嫩,蔚成一格。
而各地方风味的菜肴也逐步适应海市的特点,发生了不同的变革,如川菜从重辣转向轻辣,锡菜从重甜改为轻甜。
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海市菜形成了品种多样,别具一格的独特风味。”
说到这里,马天元见对面这两位已经口水滴答,不由得莞尔一笑:“哈哈哈,既然大家都急不可待,我就一样样点,你们慢慢吃,我一道道和你们介绍。”
按照马天元的吩咐,服务员把小点一样样端了上来。
马天元伸手一抬,帮忙把第一道摆了上来。
“这道小点叫作蟹壳黄。蟹壳黄是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所以叫作蟹壳黄。
这东西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海市的所有茶楼、老虎灶的店面处,大都会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他们边做生意边卖两件小点心——就是蟹壳黄和生煎馒头。”
马天元这边还没说完呢,台上这碟东西已经被两人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