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论何时何地或角色向谁说话,我们都应当这么做。
在文本上表现出人物所特有的声音,使其个性化。
这事儿委实不容易,也很少有人会去这么做。
哦天啊,你在开什么玩笑?
你突然拿出一本传世名著,来和我讨论,而我则在想着某个兵王。
但你是对的,这样没有深意的小说,只图一乐耳。
其次,或者说最后,但这不重要。
不论内心想的还是嘴上说的,这些内在思想或者对世界说的话,它们都是内在行动的外在实现。
所有的说话,或者说几乎所有的说话,都是回应需求。
它们带着目的,作者需要赋予它们目的,去实施行动。
所以,你会看到,每句台词的背后都是作者所创造的一种渴望、意向和行动。
什么是对白的言语策略?
战术后仰.jpg
所以,你看啊,对白真的很重要。
所以,我们都需要,明确三种说话的方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但你们肯定想说,说话谁不会啊。
对别人说,不就是人和人说,是一种双向的两人对话、三人对话或者多人对话。
而对自己说呢,日常生活中这似乎是真的很少见。
毕竟,自己跟自己说话,能谈点什么呢?
还不如在网上找佚名,和他们说自己平日里说不出的话。
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某人有些熟悉。
当然,这里不细说这个,个中滋味各位自行体会。
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文字的世界,处理内心对话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当然你也可能不知道,文学具有侵入角色心理的力量。
文学能在思想领域里,投射内在冲突。
尤其是在当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说故事的时候,那个声音必定属于某个角色。
然后你突然指着第二人称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你觉得没有人会这么写。
然后我掏出了一本书,《你一生的故事》:
“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
但你也很可能说:
“你可真逗,我只是说说而已。”
你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所以文学往往充满了自反性,即自己对自己的对白。
仿佛你们这些读者,不过是无意中听到一样。
于是,你们看向了第三种说话方式“对读者说”。
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第四面墙,这是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
这位先生可不得了,尽管老是被人打破。
一时间,“打破第四面墙”竟成了判断一个角色是否强大的标准。
但这里的主角不是他,是作者和读者,或者说作者借着角色和读者们进行的对话。
在影视作品中,此时应该会有画外音。
当然,也可能是主角突然看向镜头,开始自言自语。
看似是在和自己对话,实在是在和第四墙后的观众对话。
而在文学作品中,和读者说话便是第一人称写作的本质。
“我”是我,但也不是我。
在这里,我借着“我”的嘴,向你们讲述着这个故事。
这所有的经过言辞而非行为的行动,都是在用话语呈现任务。
当然,第三人称的情况下,也会有角色试图和读者对话。
于是便推进着场景,从一个节拍进入了下一个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