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一向喜欢去欧洲电影节上镀金,近年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影片并不少,也不乏斩获金熊奖银熊奖的佳作,像是《木兰花》、《死囚之舞》、《毒品网络》、《女魔头》等等,不过这些电影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全都在十二月底之前在北美的个别城市进行过小规模的公映,然后才去柏林举行国际首映,最终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些荣誉与口碑,为一个月后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造势。
也有一些成本更低、冲击奥斯卡无望的独立电影,会现在一月份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寻求北美各大制片公司与片商们的关注,然后再去欧洲寻找其他机会,例如今年同样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一名十七岁高中生为主角,蒂尔达·斯文顿、基努·里维斯有参演的好莱坞电影《吮拇指的人》,就已经提前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像《米尔克》这种由顶级导演拍摄、群星云集的好莱坞电影,又选择在柏林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次亮相的,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在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和众多德国媒体、影迷看来,这简直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并且有种比过了戛纳和威尼斯的自豪感。
因此,组委会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不仅在电影节的各种宣传里都将《米尔克》摆在首位,开幕式上也将《米尔克》的剪辑片段放在主竞赛单元电影展示里的第一个,而且影片的首映时间也是最好的——电影节开幕后一日的晚上八点,是电影首映的黄金时间,不仅方便邀请嘉宾出席,而且媒体与专业影评人们看完电影后,也有时间准备稿件在第二天一早刊发,有利于口碑的最快发酵。
不止如此,《米尔克》首映当日,包括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罗兰·艾默里奇,以及弗兰卡·波坦特、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博伟达、尼诺·塞鲁迪等在内的所有评委,都来参加了首映礼,还有其他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的导演或影星,也都有出席。比如说《孔雀》导演顾长卫,《吮拇指的人》主演基努·里维斯,还有因主演电影参与了电影节展映而来到柏林的凯特·布兰切特与丹尼尔·戴·刘易斯。
红毯上可谓热闹之极,群星璀璨的程度比之电影节开幕红毯也不遑多让,尤其是当威廉·布兰德利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偕同出现的时候,闪光灯制造出来的亮光,瞬间将红毯周围映的如同白昼,现场突然爆发出来的欢呼和尖叫,让不少人都感到轻微的耳鸣,
第二天《世界报》上的电影节专栏里刊登了这样的描述,能从侧面感受到红毯上的星光:“所有稍具影响力的德国媒体都来了,连《汽车画报》都派出了两名记者,并且他们还见到了来自欧洲、亚洲、北美、南美甚至非洲的记者同行。采访区里充斥着德语和各种口音的英语,美音、英音、澳音、苏格兰音,还有来自日本和印度的难听懂的英语,简直像在开一场联合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