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处于某种,先祖梁公留下的名号和传统,不能在当代子孙手上断绝的缘故,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浪费资源的争议和,勉强继续维持着。
但是其他方面,就不可避免的日渐困顿起来,场地和房舍被其他院科瓜分和占用,日常维持的拨给渐少,生员的数量和质量一代不如一代,年富力强的师长们纷纷转投或是去任,让这里变成某种暮气沉沉的养老之地。
他们的书籍也是翻印了好几十版的旧样,从南朝建立后的初版到现在,已经好多年没有任何大的删改和变动过的,最近的一处修正,不过是将磨石钻木去火的摩擦原理,归结于十几种特定的材质。
这便是古人眼光的格局和时代局限性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南朝的社会现实,在没有上位者的推动和指导下,缺乏这些基础研究的主动性和现实动力。
虽然还抱有某种可有可无的侥幸心理,现实果然是令人大失所望的,正因为地位尴尬现状窘迫,所以对各种赞助和投入意向,是来者不拒的态度。
要知道作为小登科的政经两院,或是规模最大的同文学院,就算有钱也未必能够获得相应赞助的资格。
所谓天壤之别,莫过于此。
之所以还有生员,不过是因为好歹是京学成员,所拥有的最后一点名分和外皮,一些出身卑微贫寒人家的子弟,把这里当作了某种跳板和过度,然后伺机转投别科,而不是真正对这些学科,有所兴趣和专注。
现状如此,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在身旁陪同祭酒殷切的目光中,我不禁深思起来。
第220章 反差
看着他们一涌而出,各种手忙脚乱的殷情表现。
我突然鼻子有些泛酸,感受到某种类似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淡淡忧伤和情节了。
最关键的是,只要有能投资,理化院的招牌,又能撑上很长一段时间了,起码对这位分管副祭酒口中,若有若无的暗示来说。
这些师生在副祭酒的催促下,几乎全部动了起来,献宝一般的堆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当然其中大多数一龛就是毫无用处的垃圾,剩下的也感觉不到有任何不明觉厉的地方。
满是尘土和锈迹的仪器,带有裂纹的烧杯烧瓶,反应皿什么的,在搬运和陈列过程中,有不小心散架或是破碎了一些。看着他们即是肉痛,又是无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