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第三序的散兵,则依旧沿用团级编制,在编300-350人,原本属于内部自授的头衔,现在总算也有最基本的编制和待遇了。
本官为校尉,权领都头衔,编配虽然依旧以冷兵器为主,不过都无一例外的加强了大量弓弩等远程武器。主要是作为战地辅助役和辅军的补充来源。
约莫编做了二十二团散兵,主要成分以本军沿途当地募集的青壮,以及帅司那里收编的地方杂牌军伍为主。主要承当中短距离的武装输送、粮台和营垒建设、地方征募的需要等等。
使用上也灵活得多,在有需要的时侯,还可以用若干散兵团搭配一只辅军大队,迅速组成一支最基本的地方守备序列,而无须占用相对宝贵的主战编制。
我的军队建设,经过这么多场战斗和日常的磨合轮转,已经初现规模和近代化军队雏形了,也行程独有的一套内部升迁制度。
所谓的“但凡军中迁升流转所出,无非亲直,教导、标兵之序”。
其中,配置最大最全,其实形同一个小营的标兵团,作为军中唯一的标准和样范,也是在扩军时,各营团的基础和种子——排头老兵的重要来源;
而作为教导队,负责军中训做和操条规范,同时也提供各营团的骨干,预备士官的日常培训,教导队本身外放的话,也是底层士官阶的起步;
而作为,大多数候补军官和佐副军职的过渡,则必须拥有在亲直团,或是虞侯都里都呆过(行走见习)的资历才行。
此外,在正常的兵卒——士官——军官——将领的流转递补体系之外。
在军中的火一级,还有设有名为士兵委员会的半公开组织。
委员两人由全火士兵推选而出,半年一轮,专门负责领取、分发士兵的薪饷和日用,以及公中尾款和物资结余的管理使用,以杜绝各级军官营私舞弊亏空吃饷等,旧式军中恶习和传统的土壤。
而在战时,这些士兵委员,也是在上级军官、士官都死伤殆尽或是失联之后,继续带领士兵作战的指挥递补序列。
而在士兵委员之上,又有士兵代表若干,以营团为单位从委员之中推选出,可以参加和旁听营官级军议,同时拥有直接可以向营上的分领主官,反映问题和情况,倾诉不公的权利。
因此,这些代表还要参加军中安排的短期培训,然后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定期提供一些关于士兵情绪和思想动态之类的报告,由我的幕僚组进行分析和归结。
我当然,不是真的要在这个古典军队中,搞什么民主建设的幺蛾子,这只是用来分化瓦解军中山头主义和军将个人色彩,并且将各级财计和人事权与军事主管逐步分离,以专其责的具体措施之一。
毕竟我可是有后世列国军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范例在那里,我只要选择一个投入较少而相对稳妥靠谱的就行。
其中也有后世铁血大送所惯用的大小相制味道,只是没有那么露骨和明显而已。
我合上这份略微修改和批注的样稿,轻轻揉着眼睛,让人拿去有限的小范围传阅后,作为最高密档封存起来。
这时却听到帐外一个通报的声音。
“后锋部的刘统将求见……”
我愣了一下,才想起来刘延庆现在也已经是官拜曹州都监,权信德军左统领了。
“他不是还在巨野休整么……跑到军前来做什么?”
片刻之后,我就在军帐里见到了,依旧缠着半身绷带,而面带倦色刘延庆。几天不见,这个将门二代,似乎又变得行立消瘦了一些。
“延庆近来还好……”
我当先的开声问候到。
“有什么事情何须亲至,只消劳烦人通报一声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