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1 / 2)

“皇上请看,利用石灰石、铁渣、黏土等物做成的这个就是水泥,用水、沙子搅拌均匀,干后就是坚硬的石块。”

这些东西都成本低,水和沙子也很普遍,如果把京都的路面都换成这种的话,以后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行走不便。

还有用来建房子稳固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不会在冬天积雪厚重的情况下,压塌房子,让百姓们失去家园。

在北方抵御北方蛮夷的时候用这个建城墙,也能更好的抵御外敌。

杨太保利索的跪了下来,笑着向皇上道喜,“恭喜圣上,贺喜圣上!”

苏荞初:“如果让人继续研究配比,或许能够做出性能更好的水泥,到那时用在北方,修建的城墙他们再也轰不开。”

皇上是个急性子,把这些带着去了他的别庄,把那块平整的场地全都铺上了这种水泥,之后每天都去看一看。

刚铺好定型的时候,就像是下雨天的泥路一样,踩上去就会有个痕迹。

但是等到它干了之后,载着重物的马车在上面来回经过碾压也没有什么影响。

如果他能把天下都铺上这种路,彼此的交通时间会大大缩减,他也会真的名留青史。

后世会用什么称号来形容他?

想到这里,皇上他看着苏荞初的眼神仿若珍宝。

这样的臣子怎么能不让他信任,“之前你献上来的晒盐法因为顾忌隐瞒了,这回朕要告知天下,此等神物是由你发现,并且献上来的。”皇上没有忘记苏荞初做的功绩。

那群盐商没少给盐铁司的人下绊子,如果他们知道苏爱卿是发明者,肯定会更加疯狂。

就算防备,也怕万一,加上还有家小,皇上理解苏荞初隐瞒下来的原因。

现在这水泥就没有这种隐忧,苏荞初心里有了预感,“臣谢过皇上。”

苏荞初得了一个伯爵,另外被赏赐了一座事件的载府邸,京郊一个带有温泉的庄子,宝马两匹,南方水田若干,财物若干,看得人眼红。

他们以为这是苏茂初送出了水泥方子的封赏,觉得过于丰厚了。

兵部的人先意识到了这东西在战争上可以起到的作用,率先闭嘴,那些不闭嘴的,看着在京城慢慢铺开的水泥路,也不是不知道这东西有多好用,只是眼红而已。

只要他们不会到苏荞初面前来说些什么,苏荞初也没那个心情跟他们挨个计较。

不遭人妒是庸才。

苏良初最近满面春,苏敬初也是,脸上笑容就没有停过,爵位一般来说是武官,他们更有可能在战场上因为战功封爵,文官有功的,大部分都是提高官位,封爵位的少。

主家这突然间有了爵位,虽然不是世袭罔替的,但是主家现如今还年轻,以后谁知道会不会还有其他功劳?

而且苏家下一代稳了,万一少爷读书天赋不好,也有个爵位在,不愁没有官身,这就是爵位的优势。

李道臻这个时候后悔了。

他为什么被他说服了,没有再多劝几句,如果顺利的给两个孩子结亲,那么女儿的以后就不用愁了。

苏贤弟现在升得越来越快,他追不上,以后两家结亲的可能性就越低,虽然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妇,也不能相差太远,讲究门当户对。

为此他还被夫人送了几晚的冷板凳,抱着女儿深深叹息。

现在再去说味道就变了。

这就错过了,实在太可惜了。

惋惜的有,给苏荞初送女人的也越多了,苏荞初照旧都拒绝了。

原翰林学士陈大人也递上了橄榄枝,为什么说是原翰林学士?因为他被调走了。

明升暗贬,他或许又做了什么惹怒了皇上,所以陈大人现在想要回到中央。

苏荞初觉得他找错对象了,他想回来应该对着皇上表忠心,找她是怎么回事?

陈大人也是个妙人,说自己有位女儿待字闺中,可以许配给他做二房,苏荞初拒绝之后他有提出他还有个养在外面的儿子,面目姣好。

对此,苏荞初:“……”

她有些哭笑不得。

苏荞初在这方面很随缘,如果有遇到让她心动的对象,她并不会排斥来一段。

修真之人,去我存真。

在男女关系这方面,修真界显得很矛盾,有的很乱,跟许多人保持着关系,也有的人只想跟道路相同的人一起结成道侣,共同修炼,直至飞升。

她遇到合心意的人,自然会珍惜,如果没有遇到,她也不会为了别人的一些想法或者观点勉强自己。

陈大人满怀期待而来,败兴而归。

心情不好,却在苏荞初面前控制着自己,不要露出太难看的脸色。

这已经不是当初在他手底下的小小编修了。

苏茂初已经成了气候,而他,如果没有其他机遇,这一辈子都追不上了。

他不敢得罪。

就连千机阁里的人,知道自己主子被封了爵位,也喜笑颜开,他们的靠山越大,他们日子就能越稳定,越有盼头。

消息传开到了兰琼县,因为家里面有那个怀了孕的丫鬟在,刘逸云都不爱回去了,在外面别的地方流连,他每每看到兰英,都会想起那个孩子不是自己的种。

他是一个活王八,想着想着,他就觉得自己胸口闷痛,再这样下去,他怕是就要被闷出病来了。

他还没有彻底死心,人让人特意去寻找那些看着好生养的女人回来,那样他就算有些问题,或许也能综合。

最新小说: 春闺娇啼(父女产乳) 恩爱夫妻(碧荷和林致远的同人剧场) generous mind (gl) [红楼同人] 王熙凤重生 [崩铁+原神] 剑首传奇,但是在提瓦特 [综漫] 甚尔养惠日常直播中 天降女友 捡到一只小狐狸 两王相亲(1v1 古言) 事不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