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可不是闹着玩,咱都是拿锄把子的手,你以为拿了杆枪就是兵了。”孟有田咧了咧嘴,苦笑道:“瘸子担水,一步步来吧!咱喝酒吃饭,一会儿我让你们看样东西,打不行,藏再不成,可就完蛋了。”
“哦,那咱得看看,有田总会给咱们惊喜的。”杨荆云笑道,加快了进食的速度。
第五十八章 争议
更新时间2009-10-15 19:43:44 字数:1959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地道战的前身是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直到1943年,地道战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在残酷的战斗中,地道不断完善,洞口伪装巧妙,还修筑有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关于是否要在这个时候提出开挖地道的主张,孟有田是有些犹豫的。首先大家伙此时心气很高,而且并不了解抗日战争的艰难和残酷,所以想得到重视,恐怕不容易。但他也知道要想挖成地下堡垒,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是不赶趟的。难道非得被逼无奈,难道非得付出惨痛的代价才会想到地道的好处吗?当然,他也准备了一套说词,即便不是大力发展,也要先有个地道战的雏形。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众人在参观完他家的地洞后,面目表情很是丰富,就是暂时没有说话。
“呵呵,有田的想法真是很独特啊!”李佩玲率先笑着打破了沉默,“不过这似乎有些太小心了,咱们现在的工作这么多,我看以后再考虑好了。”
“有田兄弟,你放心,敌人要来了,我们一定能打败他们。”二愣子一副想笑强忍着的表情,拍着孟有田的肩膀宽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