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等帅师自广西还,上命皇太子率百官迎劳于龙湾。比入见,上抚慰欢甚,既退,复命皇太子送永忠还第。
是月,皇第九子杞生。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
洪武二年冬十月壬戌朔,高丽使者成惟得等辞归。上以书谕其国王王颛曰:“近使者归自王国,朕问王国政俗、城郭、甲兵、居室如何,使者言俗无城郭,虽有甲兵而侍卫不严,有居室而无听政之所,王专好释氏,去海滨五十里或三十里,民始有宁居者。朕询其故,言尝为倭奴所扰。果若是,深为王虑之。朕虽德薄,为天下主,王已称臣备贡,事合古礼,凡诸侯之国势将近危,故持危保国之道,不可不谕王知之。古者,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今王有人民无城郭,民人将何所依;为国者未尝去兵,今王武备不脩,则国威弛;民以食为天,今濒海之地不耕,则民食艰;凡国必有出政令之所,今王有居室而无厅事,则无以示尊严于臣下;朕甚不取也。历代之君不间夷夏,惟脩仁义、礼乐以化民成俗,今王弃而不务,日以持斋守戒为事,欲以求福,失其要矣。佛之道,三皇五帝之时未闻有也,而是时天下大治。后世务释氏而能保其国者,未之见矣。梁武之事,可为明鉴,王岂未知之耶?夫王之所以王高丽者,莫不由前世所积,若行先王之道,与民兴利除害,使其生齿繁广,父母妻子,饱食暖衣,各得其所,则国永长。脩德求福,莫大于此,王何不为此而为彼哉?有国之君,当崇祀典,闻王之国,牺牲不育,何以供境内山川、城隍之祀乎?古人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若戎事不脩,祀事不备,其何以为国乎?今胡运既终,沙塞之民,无所总统,朕兵未至,辽沈其间,或有强暴者出,不为中国患,必为高丽扰。况倭人出入海岛,十有余年,必知王之虚实,此亦不可不虑也。王欲御之,非雄武之将、勇猛之兵不可远战于封疆之外;王欲守之,非深沟高垒,内有储蓄,外有援兵,不能以挫锐而擒敌。由是言之,王之负荷亦重矣。智者图患于未然,转危以为安,前之数事,朕言甚悉,不过与王同其忧耳。王其审图之,且知王欲制法服以奉家庙,朕深以为喜。今赐王冠服、乐器,陪臣冠服,及洪武三年《大统历》、《六经》、《四书》、《通鉴》、《汉书》,至可领也。遣书,指不多及。”仍赐惟得等绮帛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