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延弼知道后,劝说王化贞,你这样做不行的。
王化贞不听,熊延弼也怒了,我这个经略使还指不了你?熊延弼乃上疏曰:“河窄难恃,堡小难容,今rì但宜固守广宁。若驻兵河上,兵分则力弱,敌轻骑潜渡,直攻一营,力必不支。一营溃,则诸营俱溃,西平诸戍亦不能守。河上止宜置游徼兵,更番出入,示敌不测,不宜屯聚一处,为敌所乘。自河抵广宁,止宜多置烽堠;西平诸处止宜稍置戍兵,为传烽哨探之用。而大兵悉聚广宁,相度城外形势,掎角立营,深垒高栅以俟。盖辽阳去广宁三百六十里,非敌骑一rì能到,有声息,我必预知。断不宜分兵防河,先为自弱之计也。”
熊延弼奏折上的话,大意就是:这河狭窄,这堡垒又小,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集中兵马固守广宁。如果驻兵在河岸,那就把力量分散了。敌人可以派轻骑兵偷偷渡过辽河,直接攻打一营。一旦一‘营’溃败,其他营都会溃败的。西平堡等第,也不能够守得住。
河边应该是派轻骑兵巡逻,好发出jǐng示。不应该屯兵一处,让敌人有机可趁。将大军尽数集中在广宁,在城外找险要的地方驻扎。护卫掎角之势,挖壕沟,修木栅。用以低档敌人。
皆因辽阳到广宁三百六十里,敌人的骑兵不可能一天就到达,有声息,我们一定会知道的。断不能够分兵防守辽河。先用了削弱自己的计策。
朝廷对熊延弼的奏折大为赞赏,王化贞大为愠怒。虽然阳奉阴违了,但多少也撤了一下兵马。王化贞感觉自己被熊延弼落了面子,两人关系更加紧张。
这还不算,王化贞将那些来支援辽东的军队。悉数改军号为‘平辽’。辽东百姓多为不悦。熊延弼又上疏,说这样不好的,辽东的百姓又没有叛乱,何来‘平’一说啊?应该改为征辽!
朝廷也感觉熊延弼的话有道理,点头认同了。
王化贞心里面恐怕都把熊延弼的祖宗十八道都问候了一遍了。
而现在王化贞要求出兵,熊延弼认为不可,说先守着吧。去年才大败,现在不好打。
王化贞却不是这样认为。他认为这次攻打辽东有三胜!
一胜。建奴连年征战,士兵都已经疲倦了。但我大明则不同,国力强大,你看!这不又调集了上十万大军!
二胜,我大明朋友多!林丹汗那里应该应该可以派四十万大军过来助战!还有朝鲜和东江镇!这么多人足够让建奴不知道防守那里了。(这孩子不知道唐继光去朝鲜清君侧了吗?蒙古那里有四十万大军?这孩子肯定看小说看多了!—_—)
三胜,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在敌人那里策反了总兵官李永芳!熟悉建奴的情况,而我自己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吗?这不是知己知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