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肃帝了,晚年数年不上朝,一心留宿美人膝,却依旧能大权在握的神奇人物。
只因制衡这一套,他玩得贼溜。
每个有实权的太监大佬,几乎都在最后的选拔过程里,留了一二“自己人”,张精忠也不例外。应选们的斗争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战争一触即发。
最终,坚持到“选三”的,是孙王钱三人。张精忠最为看好的是孙氏,钱氏是当时的东厂督主选送的,兰阶庭那个时候还不是司礼监的第一人,但他也凭借和太子闻恒的私交,在选三里塞入了他的“自己人”王氏。
孙王钱三人的名字往上一递,就是一个潜规则。名义上说的是,三位应选的名次不分前后,请帝后和太子定夺。但实际上,“孙王钱”本身就代表了内官监推荐的顺序与立场。
他们主推孙氏,那是张精忠觉得最适合闻恒太子的太子妃,沉稳大气,待人宽厚。
就在肃帝和有琴皇后都已经点头,同意了这个排序,即将册封孙氏为太子妃的前夜,却突然爆出了孙氏在给祖父守孝的晚上睡着的丑闻。
但是讲道理,孙氏的祖父十年前就去世了,孙氏当年不过一个三五岁的小丫头,她熬不了夜,在晚上睡过去不是很常见的事吗?
可就是有人要没事找事,从中作梗,让孙氏与太子妃之位失之交臂。
张太监没了面子,还得压住怒火重新选,这回上奏的顺序就变成了“王钱孙”。孙氏还在“选三”里面,依旧会嫁给太子,只不过是从太子正妃变成了太子侧妃。而张精忠和兰阶庭私下达成了共识,觉得选太子殿下最喜欢的王氏也挺好,秀外慧中,娇俏明媚。
但就是因为这个共识,他们再一次被人举报了,说这场选妃不公平,有猫腻,要重选。
事关太子,全朝上下都在看着。
哪怕事实证明,张精忠和兰阶庭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金银交易,但选妃还是往回捯了一下,最终,报上去的还是这三人,只不过顺序又变了,成了“钱王孙”。
这一回,总算再没有什么变故了。
钱氏成了“众望所归”“司礼监和内官监力推”的名正言顺的太子妃。张精忠觉得最适合当太子妃的孙氏和太子个人最喜欢的王氏,则一起成了太子侧妃。
事情到了这里好像也就结束了,但是并不是,太后从这么一通闹幺蛾子之后,就已经不喜上了自己的儿媳钱氏,因为她觉得既得利者是钱氏,就很难保证钱氏在之前两次事情里的清白。而太后,不喜欢心机过重的儿媳。
这就有点双标了。太后自己和魏贵妃斗得难舍难分,却不允许自己的儿媳有点心机。但不管如何,选妃一事,就这样为未来的婆媳斗争埋下了导火索。
真正爆发的契机,是太子侧妃王氏先怀孕,却又流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