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偶像的脸,我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关注作品,毕竟不管是演员,还是歌手,最终都要回归作品,用作品说话的。”
“希望大家可以明白一个逻辑关系,我是因为喜欢这个音乐,或者这个电影,电视剧,才喜欢上这个明星的,才愿意为这首歌、这个电影付费!”
“而不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明星,所以我愿意去买他的唱片,去看他的电影,为他消费,哪怕他的歌可能并不好听,电影可能拍的很烂。”
"你可以喜欢某人,迷恋某人,但不要崇拜任何人,我们有喜欢某人的权力,但不是盲目的崇拜。”
“可能你所崇拜的只是一个被华丽包装的外壳,而当外壳破碎,一切都不再美好。”
领完奖,说出这段话后,叶未央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但是他这段话引发,却引发了连锁反应。
金曲奖是直播。
虽然有延迟,但是延迟并不长,而作为乐坛扛把子的金曲奖组委会,也并没有打算切断这段直播源。
于是,一分钟后,所有电视机前正在收看金曲奖的观众们,就都看到了叶未央这番言论。
她们扪心自问了一下。
自己希望看到流量明星占据华语乐坛,导致一个个歌手都是人火,但是却没什么代表作,听歌都要从各种偶像打榜的排行榜上拉到底去找宝藏歌曲吗?
当然不想!
再回想一下,去年一年里,如果不是不打烊乐队异军突起的话,有什么以歌曲优秀而成为讨论中心的新人歌手吗?
那几个提名最佳新人奖,乃至获奖了的梁溥,大部分都是通过音乐选秀节目出道的。
而他们的出道,其实就是靠粉丝打投打上去的,后续发布的专辑《梦醒了》,词曲作曲和梁溥都没啥关系,销量冲到20万也都是靠粉丝冲的。
真正因为这张《梦醒了》专辑里的音乐而粉上梁溥的人有吗?
有,但是绝对很少,可能连粉丝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大多数她的粉丝都是因为在选秀节目上梁溥长得帅,翻唱的歌好听,才喜欢上他的,然后给他打投,他发了新专辑后给他冲销量。
这其实就是最初期的粉丝经济和培养流量,收割流量的一套流程了。
只不过此世的华语乐坛,才刚接触大流量时代,所以大家对此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限而已。
现在叶未央这番直接挑破之后,大家才醒悟过来。
从什么时候开始,歌手卖专辑不是靠专辑里的音乐好听,能够让人喜欢和共鸣,才为其买单,而是靠那一句句“不买专辑的话哥哥就接不到代言了。”
“不打投的话别人排名就要超过哥哥了,哥哥就不能成为xx榜第一名了!”
“只有多支持哥哥的专辑销量,哥哥才会发展的更好,才会有跟多人认识和喜欢哥哥!”
“哥哥跳舞(唱歌)那么努力,我们要让哥哥的成绩配得上努力才行,大家再集资冲一波销量!”
“你不投,我不投,哥哥何时能出头!”
而大家却觉得这些说法很有道理,纷纷掏钱支持哥哥,哪怕可能专辑里的歌自己根本不喜欢,也心甘情愿的为了哥哥买单!
这种操作流量的方法,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就像一个巨大阴谋,让人细思极恐!
幕后的流量推手,如温水煮青蛙般地左右着她们的思维,不断灌输一个让她们为偶像消费,不努力消费就是不支持偶像,不配做粉丝的念头。
使人深陷其中,却混然不知!
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流量歌手背后的公司赚到了,流量歌手也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