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惟贤此时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挖过温体仁家的祖坟了,这种千年不遇的,从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儿你他娘的竟然阻拦?
什么仇什么怨?
但是温体仁说的也没有错。
若是自己这些国公也出去开国称王,那大明本地还有甚么国公?新出来的国公以后再建国,那地方不够分怎么办?
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时候大明的这些勋贵们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捞到这种好处而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
若是勋贵们开干也就算了,怕就怕这些混账们拉起山头,在大明内部再干起来,那乐子可就大了。
崇祯皇帝却是毫不在意的一挥手道:“这国公自然与藩王不同。
西方欧罗巴之地,万人称国者不少,其国主便是自称为大公甚么的。
彼辈蛮子都可称公建国,独我大明的国公不可耶?
再者说了,其他的国公和侯爷们不满?
不满可以,先有了英国公一系这般忠敬为国,自初代英国公自现任英国公再到下一任的英国公一般,代代为国疆场效命再说。
自己躺在祖宗的功劳薄上不思进取还想着如同英国公这般能够去海外风光?这世上断无这般的道理。
至于温爱卿所担心的问题,其实也不必要。国公不同于藩王,三代之中可世袭。三代之中若无开疆扩土的大功,三代之后便要依次递减袭爵,由国公降为国侯,国侯降为县侯。
等降为伯爵之时,那这封地自然要收回,其后代便世袭伯爵。”
这当真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
有了足够的功劳出去当个公国的土皇帝,这自然是爽的,从头爽到尾的爽。
可是万一子孙后代不争气,这公国就宣告完蛋,自己的一番经营就付诸东流。
从国公降为伯爵,这中间的地位和待遇,差的可就不是一星半点儿了。
但是一直留在大明的土本之上当国公,虽然说也是爽的很,可是跟一国之主比起来,却始终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崇祯皇帝显然不是光拉着勋贵们就不管文臣的皇帝。
做皇帝嘛,最重要的就是雨露均沾嘛。
崇祯皇帝望着温体仁道:“至于如温爱卿这般同样为国操劳的大臣,大明自然也不能亏待。这样儿罢,等以后时机成熟之时,内阁辅臣们若是勤恳为国,在致仕之时没有被锦衣卫查到什么不法之事,朕便许尔等可买海外一郡之地,封郡公,许传袭五代。至于五代之后,若是没有大功于国家,没有再出内阁辅臣,则其地如同国公之地,一样由大明回收。”
温体仁心道当真是好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