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个举人需要跟十个人去争抢一个进士的名额,并入大明之后就需要跟一千个人去抢一个进士的名额。
如果单纯只是竞争对手变多了,倒也没什么,可是……
教育资源不一样!
就像是安南李朝时的著名军事家,诗人,太监,李常杰李公公所写的那首诗一样,“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
整首诗的水平连向来被文人们瞧之不起的伯颜都比不上——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虽然说伯颜的这首喜春来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水平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可是前一句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再响应上后面的一句分破帝王忧,整首词的水平和意境顿时就上去了几分。
再看李公公所作的《南国山河》,估计很多人也唯有感叹一声——这什么玩意儿啊!
就是这么一首有打油诗之嫌的诗,被安南国上上下下吹嘘了十几代人,几百年的时间,从宋朝熙宁年间开始一直吹到了崇祯十四年……
就这个,都已经是安南集诗人,将军,太监三位一体的大佬所能作出来的好诗,换成其他的士子会如何?
更不要说,大明考的还不是诗词,而是八股。
八股这种东西有多坑人就不说了,毕竟连大明的士子们都头疼不已,更何况安南的读书人?
所以,造反,必须得造反,必须得把明国人赶走,然后自己这些人就可以过上跟以前一样儿的生活了。
事实也正如这些人期盼的一样。
从永乐年间打到宣德,整个安南就像是大明身上的一个巨大伤口一样,需要大明不断的输血,最终把大明搞烦了,放弃不要了,安南人也再一次浪了起来。
所以,来宗道所提出来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百姓的问题,而是针对着整个安南所有人的问题。
不管是黎朝宗室,还是阮、郑之流,或者是贵族、豪商、读书人,都在来宗道的这个问题里面。
至于普通百代,来宗道反而不太在意。
安南的普通百姓十有八九是要被抓去修建铁路的,问了基本上也是白问,倒不如不问。
崇祯皇帝却是嘿嘿一声冷笑,从案头上抽出一张纸,上面是用蝇头小楷写成的文书,随手递给王承恩后,崇祯皇帝道:“让来爱卿看看这份大诰,然后使人誊抄一些出来,让诸位爱卿人手一份看看。”
来宗道却有些懵逼——大诰跟安南扯得上什么关系?
心中一动,来宗道心中却想到了一份文书,而且那份文书的名字中,也确实带有大诰两个字。
《平吴大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