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禅师以其“博学多才艺”,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受到重用。他事忽必烈三十多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官至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即丞相)。
蒙古贵族在统一中国过程中,大肆烧杀掳掠,变农田为牧场,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破坏。刘秉忠向忽必烈介绍了一整套封建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理论,采取一系列措施,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设立学校,统一建立官制,对于医治宋末元初的战争创伤,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宋濂曾在《元史》中对其大加赞赏:“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
除此之外,他还注意选择人才,其中邢台县郭守敬、沙河人张文谦以及元代的大学者张勇、王恂等,都曾和刘秉忠一起在邢台县西部紫金山同过学,后都经他推荐入仕元朝,对当时的天文、数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1274,刘秉忠病故,享年五十八岁。次年,被追赠为太傅,封赵国公,元仁宗时,又被封为常山王。
刘秉忠精于天文、历法、术数。早在他留居云中南堂寺时,就在那里“讲习天文阴阳三式诸书”。他所举荐的张文谦、郭守敬等人在这些方面也极有成就。正因为他在这些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忽必烈才把修建两座都城的任务交给他,事实也证明他完成得很好。著名史学家韩儒林先生在论述耶律楚材在蒙古国初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时指出:耶律楚材在蒙古国初期只是被诏问一些天文历法等问题,不会在政治上有什么建树。再联系刘秉忠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刘秉忠及其荐举的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他们虽终以儒术得任用,但他们最初都是以术数得以被荐举仕进,阴阳术数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难怪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逝世后,忽必烈痛心地说:“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唯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
因为忽必烈的胸怀的博大,才能使很多有才能的人围绕在他身边,共同为这个帝国的繁荣出谋划策,造就了元初的盛世局面。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