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沐一说完,延王立即站出来说道:“儿臣附议杨太傅的说法,还请皇上早下决断。”
宇文瑞却是不同意,说:“依儿臣来看,武陵关本就有十万精兵驻守,且其地势易守难攻,而西凉和月支两国的大军加起来不过十五万上下,想要攻克武陵关根本是易想天开。要是我们从幽州调兵过去支援,武陵关是无碍了,可是西南壁垒却是空虚无力,要是这时,南越也跟着趁势起哄,发兵攻打我国,我们岂不是腹背受敌?”
一番话说得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道:“言之有理啊!”
此时,曾与西凉交战数次的莫北将军出列,说:“启禀皇上,郑洛所言并无道理,可是洛王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西凉和月支本就是游牧国家,他们从小就在马背上讨生活,民族作风彪悍,这样的国家训练出来的骑兵,战斗力与我中原的骑兵不可同日而语。另外,武陵关是有十万精兵没错,可是郑王别忘了,这十万精兵里面,只有四万是精锐铁骑,另外六万皆是步兵。本来我们的兵力就差了人家一截,如今还有一大半是步兵,就算仗着地理形势,只怕也支撑不了多久。若是不调兵支援,武陵关失陷,是迟早的事。”
宇文瑞被说得一惊,赶紧向宇文熙请罪:“是儿臣失虑不周,差点害了幽州。”
杨沐不由得道:“不调兵不成,调了兵也不成,这该如何是好?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敌军攻进我中原腹地?”
这肯定是不行的。
郑王想了一下,出列道:“皇上,武陵关十五万骑兵压境,若是不另行调军过去,只靠十万兵力守护确实薄弱。若儿臣没记错,幽州地方的十万守军是五万步兵五万骑兵。儿臣提议,只调幽州的五万骑兵去支援武陵关,共抗外敌,这样一来,武陵关那儿就有九万骑兵,再加上六万步兵,当有胜算。而幽州剩下的五万步兵则是原地不动,负责监视及防范南越等国的动向,若南越真有异动,有这五万步兵在,想来他们也会掂量掂量。”
“唔……”宇文熙敲了一下扶手,缓缓地点了点头。
延王一挑眉,忙道:“六弟,没了五万铁骑,只余五万步卒,能起什么威摄作用?如果南越真的来犯,这五万步卒,抵挡得住人家的大军吗?”
宇文熙听得一挑眉,却没有说话。
倒是宇文琦笑眯眯地说:“我说四哥,你是不是贵人多忘事啊。你难道不记得了?南越一带,多以山地为主,地形险峻料峭,骑兵受地势所限,在那里反而施展不开实力,若是指挥不当,极容易窝成一团让人一举剿灭,远不如步卒来得灵活多变。或冲锋陷阵,或隐身山野,或埋伏做桩,都能出奇不易地给敌人一击。所以六哥说只留下五万步兵,可说是最合理的安排了,我可看不出有何不妥。”
莫北将军赞赏地看了宇文琦一眼,才对宇文熙拱手道:“赵王字字言中,臣附议,还请皇上定夺。”
“可是……”延王不死心地想要继续争论。
“行了,都别争了。”宇文熙不耐烦地打断了他们的话,抬眸看了殿听文武重臣和皇子们一眼,慢慢地说道,“依郑王所言,从幽州调五万铁骑连夜赶赴武陵关,支持武陵关大军,命莫北将军为此次大军统帅……”然后又念了几个副将参领都尉的名字。
安排好了武陵关的调兵事宜,然后就是抵御北藩的大军了,又是另一拨人事安排。
下朝后,宇文琦单独求见宇文熙,一进两仪殿,他立即跪下道:“父皇,儿臣请去武陵关,领兵抗敌!”
141、完结倒计时之二
宇文熙显是没有想到宇文琦会提出这个要求,当即想也不想就拒绝了,“不行,如今边境危殆,打仗不是儿戏,你一没上过战场,二来又未到冠礼之龄,派你去前线,就是给人家添乱。”
宇文琦反驳道:“儿臣不同意父皇的话。自古以来,任何一位名将谁不是从未上过战场这一步走过来,何以到了儿臣这里,就成了反对的理由?您不同意我上战场,那我哪来的机会上战场为国效力啊?其二,儿臣虽然年幼,可昔日旧朝,十二三岁的皇子上阵杀敌亦不在少数,为何到了儿臣这儿,父皇却是不允了?这不公平!”
宇文熙皱了皱眉,说道:“边关清寒,你受得住那个苦吗?”
闻太师私下里对宇文琦的教导他也略知一二,不过他怎么也没想到儿子的想法是去边关为将,这实在是过于危险。再说了,如今的大齐并非没有良将贤臣,且又不是邦国破碎的危难之际,哪用得着一国皇子去战场拼命的?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