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
以现在的说法是,康熙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康熙一直延迟太子出阁读书事,大概是怕臣工们借着胤礽年幼心性不定影响了他的品行,所以一直推脱到胤礽年纪大些能够分得清善恶才同意让太子读书。
康熙对胤礽的文学武艺等教育丝毫没有松懈过,十八年的时候年仅五岁的胤礽随父于景山骑射时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康熙“圣意大悦”。二十年行猎时遇二豹,胤礽已经可以和裕亲王各射毙一只。同月,以克复云南捷报至,康熙召集众臣亲自宣读汉文,命八岁的太子胤礽宣读满文,胤礽“宣读之声极其清朗”,诸臣“咸得洞知,无不欢悦叹异”。
康熙让胤礽从小就主持各种奠仪政事,十九年仁孝皇后六周年祭日,康熙特命胤礽至陵寝为无缘谋面的母亲致祭,以尽孝道;二十年,孝昭皇后三周年忌日,命皇太子胤礽率诸王以下、八旗四品官以上一半,及王妃以至一品官命妇致祭;后移送两皇后梓宫启行,皇太子胤礽率诸王以下、八旗三品官以上三分之一,及王妃以至一品官命妇致祭。
二十一年 ,“三藩之乱”之后,康熙率皇太子往永陵、福陵、昭陵告祭;行围时,路遇三虎,康熙射殪二虎,胤礽射殪一虎。可以说胤礽的教育是很全面和规范的,康熙以教导一个储君的心态来要求和影响胤礽,平时胤礽和他几乎是同吃同住,处理政事的时候也时常让胤礽参与主持。
康熙二十五年,皇太子正式出阁读书,康熙自然是举行了盛大的举行出阁典礼,亲自选用官员做了任命、讲授内容也有严格的规范;对于皇子和老师的礼仪方面也有强调,“诸王、大臣于皇太子前行两跪六叩头礼。”
由于康熙把胤礽的一举一动都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胤礽的学习教育自然是无可挑剔的,可是胤礽也失去了一个孩子的天真和率性,除了和康熙在一起的时候偶尔的还会撒撒娇,到了外人面前完全是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兄弟姐妹之间也是规规矩矩,全无半点兄弟情深的样子。
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靠放牧和掠夺来生存发展,向来是“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部落要生存就要足够的强势,就要不断的打仗不停的掠夺,战争的时候难免死伤。女人在后方就是照顾牛羊牲畜和不停的生孩子,而一旦守寡就不能生育,若是改嫁给外族会带走她的嫁妆牛羊马畜、奴隶等财产,为了保证部落的发展和壮大,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父死子继,兄及弟妻”的风俗。
作为储君,未来的皇帝,自然不能离开了兄弟们的帮扶,可胤礽从小就和兄弟们疏离不亲,这对日后的亲政会多么的不利,康熙自然是心有戚戚。
“胤礽啊,朕让你和哥哥弟弟们一起读书好不好?”对于这个从小自己养的儿子,康熙对胤礽的感情不谓不深,虽然已经决定容不得胤礽辩驳,可是和胤礽说话时还是很和颜悦色的,一副商量着来的样子。
胤礽已经足岁十一,按满人虚两岁的说话已经够娶妻生子的年纪了,和康熙相处的久了,早已经习惯了康熙对他的安排和指导,可以说康熙指东他不会打西。再说,就算自己说不愿意,也不管事是不是?还会惹得皇阿玛不高兴甚至责罚自己,虽然自己并不害怕皇阿玛的责罚,但是胤礽是个聪明无比的孩子,加上康熙对他这么多年的教育,又是皇子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胤礽的心智成熟的早已经不是一个孩子的年龄。
胤礽清楚的明白在这后宫里没有母亲的皇子会有什么样的下场,特别还是有着嫡子身份的皇太子,自己就是那高高竖立的靶子,随时都面临各方面的冷弓暗箭虽然皇阿玛对自己很关心,也严防死守,可自己还是中过招,虽然每次都有惊无险,甚至还被自己善加利用,更加的得到了皇阿玛的怜惜和关爱,可是自己还不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还需要皇阿玛的庇护。胤礽深切的知道在这皇宫里他能够依靠的也只有康熙一个人,从小跟随着康熙长大,十分了解康熙的脾性,也善于揣摩康熙的心思,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撒娇,什么时候该听话,胤礽对康熙的心理活动已经是十分熟稔,拿捏的火候也很到位。
对于康熙语气里的商量,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容不得自己反驳,胤礽自然也很清楚父亲的目的和用意,所以就自觉的做出保证。“儿子原意,会好好和兄弟们相处。”胤礽自然也知道康熙心中的软肋,所以适时的做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一双遗传自康熙的眼睛可怜兮兮的看着康熙,眼睛里似乎要留出泪来,却又强逼自己的忍住,小脸上是不舍的表情,分寸恰好而又不着痕迹的表达了对康熙的儒慕之情。“以后皇阿玛就不要管儿子了吗?儿子知道皇阿玛很辛苦,可是儿子还是忍不住希望能和皇阿玛多多相处,得到皇阿玛的亲自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