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弘旺都没有想到,只是他们爷孙两个的报复性举动,就带动了罗马教会及西方社会巨大的震荡,当他们严惩所谓违反基督,“冒犯”教义的“叛徒”的时候,大清“援外”的那些个拯救人类的和尚道士们适时的出手相救。康熙也在这些和尚道士的嘴里变成了世界人民的救世主,那些被教会压迫的各界人士都通过各种渠道,逃亡到大清来,其中不乏许多引领世界各种科技文化的领军人物,也因为他们的到来,大清的科学技术,被迅速的提高,站到了世界的前端。
康熙最终还是未能亲自给胤禩授礼,卫琳琅自然也无法成行,虽然存了万分之一的希望,卫琳琅听到胤禩传回来的消息时,还是有一些失望的,今生今世恐怕真的无法再见到他们一眼了。
只是卫琳琅此时也完全放松了心情,胤禩正式立国,代表从此就真正的振翅高飞,跟康熙的大位永远无关了,先前,卫琳琅还有些隐隐的担心,生怕康熙一个命令,召胤禩回国,如今,才算是真的把心搁在了肚子里。
康熙五十大寿,胤禩和乌力吉到底都没有赶回来,只是两兄妹都筹集了数之不尽的礼物来给康熙贺寿,胤禩特意把自己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给了康熙不少,身为男人,他自然知道康熙最最喜欢和需要什么。
康熙在胤禩立国那一天,特意给卫琳琅晋升了皇贵妃的位份,虽然按乌力吉和胤禩那里来说,卫琳琅早就是太后的身份了,只因为照顾康熙,还屈居在妃位上。大清各界对卫琳琅晋位,没有任何异议,有些人甚至在想,康熙为何不一次到位,干脆做了太上皇,让卫琳琅当太后罢了?
所以,当康熙五十万寿的时候,卫琳琅就身穿明黄贵妃服装,跟康熙并列而坐,这种高高再上俯视众生的感觉,令卫琳琅心中感慨万千。曾几何时,自己惶恐不安,都是害怕自己母子三人性命不保,谁知道如今还有高高在上,跟康熙并列而坐的机会?
由几个孩子主持的庆祝仪式也很精彩,不说“千叟宴”带来尊老爱幼的深远影响影响,单说那宏伟壮观的阅兵式,都让一般百姓们见到了往常只在传说中的大清雄兵。康熙存了与民同乐的心思,特意允许普通百姓围观庆祝阅兵式,自然,是限制了人数和身份的,能够来观礼的人都是替大清做过特殊贡献或者身有名望的人。这些人并不限于民族,身份,地位,或者是一个捏糖人的,或者只是一个教书匠,也或者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师爷,小捕快而已,这些人都是生活在民间底层人士,无一列外,都被百姓们称赞过,有过贤名,可以代表一个行业的杰出人物。
大清此时真的称得上国泰民安,康熙盛世,虽然康熙身体有痒,但是知道的只要那么几个人,对外瞒的死死的,连皇子们都得不到半点消息。有胤禩珠玉在前,其他的皇子们有点野心的也盯着外面,不是非要跟太子争位不可,尤其有些眼光犀利的也看出来了,太子落马,根本就是因为跟康熙争权导致。眼看着康熙虽然年岁不小,却依然精神矍铄,不显老态,甚至在康熙五十二年,还有皇子出生,康熙这样的身体,说他能够活到一百岁,也没有人不相信。
几个大的皇子眼看着把太子拉下马,原本以为可以一谋大位的,可康熙根本就没有再立太子的意思,胤祉和胤禛可不敢跟他们的老爹斗法,都乖巧的各自做着手头的工作,以期待给老爹留下好印象。几个小的,除了十四对大位有点野心,其他的连十三在内,都希望能够跟跟胤禩一样,跟外国人一较高下,继承皇阿玛的皇位算什么,自己打下来的才是真本事。
对于康熙调教弘旺几个皇孙的事情,他们也都以为康熙这是对远在万里之外的胤禩的遥思,也没有太大的反应。
倒不是说胤祉,胤禛眼界窄,他们年纪稍微长一些,又明暗中跟太子较过劲,手中也都握过权,对大清的政治权利分布也清楚一些,心里多少对自己上位后有些把握,加上他们也没有其他可支持他们在外面闯荡的力量,只有康熙的大位相对来说还容易一些。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胤祉手里只有一些书生,读书论词不错,出兵打仗可就不行了。对于胤禩在外抢人家地盘的事情,这些个酸儒书生们还曾经作诗讽刺辱骂过胤禩,好在有康熙鼎力支持,得到好处的八旗大家及在外做买卖的百姓们也没有人在意他们的酸话,日子久了自然也就无人记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