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类似于民国的时代。之所以说是类似,是因为这儿与历史上的民国并不相同,发生过的事儿、存在过的人,在这儿都找不到对应之处,但两人还是有着相似之处——这儿和真正的民国一样,都是一个新与旧交织后不断冲突融合的时代,也是一个局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在这样的年岁里,原主勉强算是个“时代新人”,他祖上是经商的,也曾辉煌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跟不上时代,家族慢慢衰弱了。
原主被家里人送入学堂读书后,在学堂中认识了一群有识之士,在每日与他们畅谈国事之时,原主也被带动了情绪。在一位同学提出要到外头留学、增长见闻之时,原主兴冲冲地告诉了家里,他也准备一同前去。
原主的母亲是旧时代的女人,向来恪守着“三从四德”,丈夫去得早,她一人辛辛苦苦地将儿子拉扯大。儿子长大后,一直相信“夫死从子”一说的她从来不会对儿子的要求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但作为母亲,她此时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又担心他这一去就收不住心,毕竟儿子是要到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地方去,于是她便想了个主意。
在原主出发前,他的母亲为他订好了婚事,那时他的母亲已经病得很重了,为了能让母亲安心,也为了能更顺利地出国,原主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下来,他甚至没有问清楚妻子的名字,只知道那姑娘姓霍,其他的就是一概不知了。
原主这次出门本就十分匆忙,又正赶上母亲去世,他只来得及将母亲的葬礼办好,与那霍姑娘仅是草草见了一面,就坐上了远行的航船。
那姑娘也是“旧时代的人”,以为婚事一订自己就算是方家的人了,想到方家如今没有主人当家,若是没人管束,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她便住到了方家,一面为方家打点家中一切事物,一面等着原主回来。
那时的霍姑娘并不知道,人心是会变的。
原主外出求学,最初确实是奔着求学这个目的去的,到了目的地后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从未见识过的新知,但一段时间过后,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那时与他一同外出求学的人也分成了几拨:一拨是刻苦读书,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参与、不了解、不知道的;一拨是外出留学本就只是想给自己镀个金,对学习并不上心,整日整日沉迷于玩乐的;还有一拨则介于两者之间,又想好好读书,又想尝试一些新鲜刺激的东西,于是便在其他同学之间摇摆不定。
原主属于第三类。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原主心里很明白,可是看着身边许多同学都开始享受新时代的生活,追求自由恋爱,他也有些心动。他之所以没有试着去追求情爱上的自由,不是因为记挂着远在家乡的霍姑娘,只是因为生性不大主动,所以不敢尝试。
如果原主能碰上这么一个机会,让他放纵地尝试那些新鲜的东西,只怕他早就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