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的话,引来几位大人的议论。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妥的。
弘帝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太子:“你怎么看?”
太子紧皱的眉头略有松展,他说道:“儿臣以为此法若在最开始用或许会有助于两国的邦交。但是眼下再用不仅有东施效颦之嫌,而且对两国的谈判也起不到什么,反倒让对方以为我们在示弱。”
弘帝心里一怔,暗想自己莫非真的老了?光顾着解决眼下的问题,怎么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没有看透?可是若这样任由金萨国一步步紧逼。那天邺王朝岂不是处处被动?一时之间也没对太子的话做出应答。
太子见弘帝不说话,继续说道:“儿臣以为,不如先答应金萨国的提议,将三座矿山交由他们自行打理。等我朝国力恢复,再跟他们算账。眼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督促农耕。我朝之所以这么被动。很大原因就是去年灾情严重,农田损毁良多,眼下正是开地下种的时机。不如鼓励百姓大兴农田,另一方面督促商贸发展,相信这两手一旦抓起来,百姓的心自然就凝聚到一起了。而皇兄说的那件事也可在暗中慢慢进行。”
太子说的有张有弛,不仅几位大人觉得有道理。就连对太子不太服气的大皇子也难得没有提出异议,这让弘帝忧心国事的同时心里稍感安慰。皇子之间的暗中争执只要是真心为了国事,他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们计划的进行。
金萨国派来的千人学子最近接连失踪,刚开始,地方官员以为学子们可能玩心大起,疏于学业和技能的修习,可是失踪的人数慢慢多了起来,他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几经调查发现,金萨国的学子与当地学子或是学徒在平日多有争执,后来不堪忍受就留书离开了,且不管他们回到金萨国之后会有什么责难等着他们,但是三年之后,光是人员不足这一条,就让天邺王朝无法向金萨国交代。地方官员这才着急了,大肆在方圆百里进行搜寻,竟然连一个影子都没发现。等相关的折子奏报到弘帝面前时,已经是一个多月后的事了,金萨国派来学习的千人学子也不足百人了。
弘帝的脸色相当难看,看着低头不语的六部官员,责令他们严守各处,一定要将这些失踪的学子们找回来。
右丞相梁延宽上前献计:“皇上,微臣以为,此次正是我朝先发制人的好时机!”
弘帝心里现在有一本小账,上面是朝中重臣的生平简历,凡是从文家书院出来的官员,他虽然不能全部弃用,但是对他们说的话和提的建议却要多审视一番。
显然,梁延宽并不是弘帝要审视的对象之一,因为他高中状元的时候,文家书院还未成立,也是弘帝上位后,一直拥护他的忠臣之一,所以,梁延宽的提议,弘帝稍加考虑,又得到朝臣们的拥护,很快就变为圣旨传到了金萨国四皇子手中。
大概意思就是天邺王朝秉着两国友好邦交的情谊将技艺、学术倾囊相授与金萨国学子,却没想到其贪念太重,起了歹意,将很多不该有的东西也偷了去,如今犯罪潜逃,天邺王朝要求金萨国给予合理的说法。
四皇子宗泽辉摊开圣旨之后,露出邪魅的笑容,咧开红唇就说了一个字:“打!”
当夜,金萨国的五万精兵在护国大将军薛少义的亲率下,渡过了两国相接的海域,正式踏上了天邺王朝的国土……
当消息传到洪州城时,正是麦苗青青,各种农作物发疯猛涨的季节。
西五州经过大肆整顿,所有的荒地不仅得到了及时开耕,幽王还派了不少农事方面的官员对百姓的田地进行操作指导,力求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最高产的庄稼。而且到粮食收割的季节,征收的赋税又不重,很多措施都激励着百姓下苦力侍弄庄稼地。
至于商业和手工作坊,也相应的发展起来,人们脸上洋溢着对现有生活的满足。
自从幽王下令大兴农田,重视工商以来,林倾宸就没什么事可做了。对于农事,她懂得又不多,对于以前在京城参与的那些生意,在洪州也不占优势,所以,她有大量的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在这个没有网络和电视的时空,不能看别人的智慧成果,那让别人来看自己的智慧成果总行吧?鉴于刚开始让人誊写的那本薄的没有什么厚度的《养生宝典》在洪州贵妇圈子里掀起的浪潮,她试着将这个想法和袁、金、张三位夫人一说,很快就获得了支持,她们说,要是到时候印出来没人买,她们自掏腰包拿回去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