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更是胡人的萨满教泛滥。”
“四方之间,能让我朝真正归附的,不过是一个区区高丽小国,这还是儒家这等显学教化的结果。”朱瞻元说这话时,望着道衍和尚的眼神里,透出了一种疑惑。
这真是朱瞻元的疑惑。
“儒家为显学,是帝王的需要。”道衍和尚当道士前,曾经是儒教的门生。当然,他先入道门,更破门而去,再转修佛法。所以,道衍和尚本身对儒家的好感,还是非常浓厚的。他道:“治世当需儒家。”
“是啊,皇家治理天下,需要儒家。”
“如果道门佛门能够像儒家一样,展现自己的本事,又岂会在朝堂之上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朱瞻元前一世当过帝王。他很清楚,对于帝王而言,什么名头不重要,重要的是统治社稷江山时需要它。
道门、佛教,却没显出什么作用来啊。
朱瞻元不满的地方,就在这里。
道门清修也罢。
偏偏佛教在历史之上,却是贪婪的。寺庙这等明里给人拜佛的清净之地,实际上呢?哪朝哪代里,那些寺庙暗中是聚了多少土地,偏偏这些寺庙还是不纳税赋的。
这才是招了皇家恨的根由所在。
若不是因为佛家好歹有安抚人心的作用。而且,在中原扎根千年,也是懂得改了初传入中原时的一些不好西胡风气。哼,大周朝的宏武爷对佛门的动作会更狠。
道衍和尚为何入燕藩,为何辅佐了永和帝?
朱瞻元看得明白的。
归根结底,还是当初宏武年间时,他的皇曾祖父可是利害的开国帝王。再加上,这位开国大帝是在寺里被欺压过的那一类和尚。于是,大周立国后,佛门也是被狠狠的大扫聊了好几次,在根本上,皇家对佛门是警惕的。
“儒家不会给道门、佛门这等机会。”
“孝武之时,罢百家,儒家独尊。这千年来的优势,岂是能简单道明的?”道衍和尚苦笑说道。
“中原大地不可为?”
“若是海外呢?”
朱瞻元这般说道:“人挪活,树挪死。佛门本身的起源也非中原之地。再是传播它处又何妨?更何况,我个人浅见,佛本是道,这千年之间,佛门、道门都是吸纳了不少对方的高见。两相合作,携手前进,又有何不可?”
朱瞻元这话说完,道衍和尚沉默了良久。
“皇孙,这话真是你想讲的吗?”道衍和尚问道:“此话,非是皇孙的身份能提及的。”
朱瞻元沉默了小会儿后,说道:“不全是我的个人主意。”
“皇祖父准备组织人手,安排人员海外探索。”朱瞻元回道。
当然,朱瞻元不会讲,这中间有他的功劳。
因为,朱瞻元在偶尔里,提起这等话茬子时,都是不经意间会说一说蕃薯。说一说海外的富庶。
想一想,海外富庶,我中原的百姓却是每两三百年,就是土地兼并,百姓依食无着落啊。不何?
无它。
人口孕育,父生子,子生孙,一代一代人口增加。而土地就那么多,肯定会有一个极限的。
永和帝虽然是马上打下的帝王。
永和帝却也是治理了燕藩多年的,对于这等关乎了国朝社稷的大事。永和帝岂能不放在了心上?
朱瞻元的话,像是一门灵光。
当然,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永和帝有了那么些想法。
若是能给中原的百姓,用手中的剑,夺取到更多可耕种的土地。对皇朝的统治是好事。对永和帝而言,这也是千秋的美名。
人的一生,总需要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
像永和帝这等帝王,天下都是他的。他要什么?他的是天下大利,给子孙留下一个盛世,传予子孙的。
朱瞻元将心比心,他就是用他前一世为帝王时的那等求了明君美名的心愿,去给皇祖父拍怪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