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本书中所叙的文字,却着实将苦学了五年的古骜,点醒了!
古骜从前于书院所汲取之知识,都是从剿匪的一个“剿”字、和一个“匪”字着手,可是那学问再精巧严密,却都像七巧板拼凑起四正方圆,怎么都缺少最后一块……
古骜看着手中竹简,原本腹中无数的线索一瞬间纷繁而出。
越往下看,古骜越是震惊,只感到心间一团火一点一点地上升……
不错,承远殿中的浩繁卷帙堆案盈几,只记载了当年大明天王之匪事,又记载了如何剿匪的关窍,可是对于有一个问题,却如失语般,避而不谈。
承远殿中只是记载说,最初之时,所谓大明天王还不是大明天王,只是一个穷书生,曾落草为寇,被郡守剿得只剩十八骑,冬日里逃入狼山,见大雪封山,于是郡守就撤兵了。可是等开春再来的时候,穷书生已经从山中拉出了一万人的队伍,而等太守上报朝廷,请求援军的两个月间,穷书生又已经发展出了十万人的兵马,打出了大明天王的旗号。
古骜还记得,那位太尉留下的兵法中,如何剿匪一节斐然成章……
比如一开始郡守对于匪数都乃瞒报,会尽量说得较少,结果等朝廷的援军到达,根本赶不上流寇之数。
于是发展出了许多剿匪的不二信条:
诸如,株连流寇九族,参与者凌迟处死。
——这样许多人即使被饿死,也不会去做流寇。
诸如,防止流民聚集,聚集形同谋反。
——这样虽然有蛮横之嫌,却可以防患于未然。
诸如,一旦粮荒,就在城外设粥场,由兵甲护卫。
——这样即使粥汤不够,也可以令人在希望中慢慢饿死,而不会绝望造反。
诸如,断绝流寇与读书人的联系,读书人哪怕接受流寇一财一物,便凌迟处死。
——没有读书人指点,流寇往往容易犯错。
诸如,对于静止之寇,围而不剿,令其内讧。
——流寇自己不自务农,以剽掠为生;因此只要围住,人相食之事都会发生。
诸如,对于流窜之寇,只追不拦。
——前部乃精锐,若拦,他们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
——后部乃残兵,若追,却能得到大部分流寇剽掠来的辎重。
可承远殿中的浩繁卷轶中,却从来没有提过:
流寇究竟是如何从一十八骑,一冬之间就过了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