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摇头叹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话告诉你,本王是行了小人之举,将自己也办不了的事情,推给了廷尉大人。我想不出答案,这事如何决断,只能靠大人自己。对不住了,魏大人。”
魏明华摇头长叹,同楚王喝到天明。
第二日,楚王午后才醒,醒来便接到一个消息——魏明华在公堂中,踩着案卷自缢了。
天子正对着百官送来的奏报反躬自省,忽而听人来报,说当朝廷尉魏明华自缢于公堂上。内心正惶惶不安,却又找不得自己过失的帝王仿佛终于等来了先帝留给自己的难题,登时拍案而起,不听详报,只说了一个字:“查!”
于是,便有了今日,天子居于明堂之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注视着禁军将白马带上大殿的场景。
白马进入洛阳宫,并非头一次。但这一次,他是在青天白日下,踏着朱红大道而来。他行得不徐不疾,到了地方,并不急于阐述,而是规规矩矩地行过三跪九叩的大礼,等天子亲自发问,才从容对答。
天子面前,摆着两样证物:一块马腹玉符,一支旧匕首。
白马身后,跪着一名证人:贩奴商人,陈安。
大殿上落针可闻,没有一个人敢发出疑问。
惠帝扣下匕首上的机关,取出其中那张带血的青纸,再取出传国玉玺,在另一张青纸上落下一印。
他颤抖着手,将两张青纸并排摆放,一眼就看出了其中蹊跷,但经历过谢英的事,他算是受过了风浪,已能沉住气,先给赵王赐了座,才问:“王叔可有什么要说的?”
赵王细细看过两张青纸后,旧神色淡定,道:“陛下,一个身份不明的胡人,带着一张来历不明的矫诏,便要空口诬蔑老臣欺君罔上、滥杀无辜,陛下难道会信?”
惠帝:“楚王怎么看?”
楚王应声出列,道:“前些日子,江湖人聚于石头城大办英雄会,掀起风波无数。陛下知道,允弟生性柔弱,事情出在他的封地上,令他不知所措。臣弟不得不替他出面压制,并将赵灵带回京城,交由大理寺查办。”
惠帝:“楚王辛劳奔波,受苦了。”
楚王一摆手,道:“这是臣弟的本分。还是说魏大人吧!昨日,魏大人星夜来访,言及此案乃是他平生从未遇过的头号难案,因为事关赵王,不知如何决断。臣弟惶恐,不敢多言,未料魏大人会因此自缢。自责之余,臣弟不禁要想:魏大人是当朝廷尉,是大周断案最高明的人,他说难办的案子,恐怕确有蹊跷。别的事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另一件事,到了此时,却不得不上报。”
惠帝:“何事?”
楚王:“举办英雄宴的人,名唤岑非鱼,只凭他的身份,便能证明赵灵是赵桢遗孤。此事,司空大人冯飒应当最清楚不过。”
惠帝眉头紧蹙,疑惑道:“冯老将军?”
冯飒应声出列,跪伏在地,道:“臣有罪!”
冯飒向来不偏不倚,在谢瑛谋反时,更曾救惠帝于危难,而后重新出仕并升任司空,为人处世公道正派,朝中上下有目共睹,惠帝不知他怎会牵扯进来,连忙问:“冯司空何罪之有?”
冯飒摇头叹息,道:“当年,国子祭酒曹跃渊上书进谏,触怒先帝,被抄家灭门,唯有一子,名唤曹三爵的,因远在玉门从军而幸免。曹跃渊万念俱灰时,老臣不忍见他走上歧途,便派人将他送入少室山避祸。他在山中结识了高僧弗如檀,因缘际会、遁入空门,十年后才还俗下山,改名换姓,即为岑非鱼。”
赵王冷笑道:“冯司空怎能包庇罪臣后人?”
冯飒冷哼一声,道:“朝有谏臣,国不亡也。先帝怒杀曹祭酒,悔之晚矣,知道曹三爵仍在世后,不仅没有怪罪老臣,还赐他一张丹书铁券,由老臣亲自送到他手中。”
惠帝点点头,道:“先帝对曹祭酒的事耿耿于怀,寡人知道。冯司空做得对。”
冯飒:“岑非鱼就是曹三爵,他感念我的救命之恩,年前还曾来拜访我。赵桢若真有遗孤,他虽未见过,但能凭一件信物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