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刚才说了,当时太平公主还有太子李隆基两个人都很有势力,唐睿宗李旦办任何一件事儿之前都得先征求他们的意见,无论是什么事儿都得是先跟太平公主商议,然后跟三郎李隆基商议,这么商议下来呢,这些宰相职位还能够被睿宗李旦左右吗?当然不能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争着来瓜分这几个位置了。当时一共空出四个宰相的职位,后来吵来吵去,怎么安排的呢?两个分给太平公主的人了,另外两个就分给李隆基的人了,这样一来,唐睿宗本来把宰相都罢免掉,以为自己能够安插一些势力,没想到最后和原来还是一模一样,还是他的妹妹和儿子在左右着这个局面,那这个事情一出来,唐睿宗李旦可真是灰心了,灰心之余,他想清楚两个道理,哪两个道理啊?第一个道理就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现在是势均力敌,难分高下,可是不管他们怎么难分高下,反正他们的实力都比自己强,自己想要让他们鹬蚌相争,然后坐收渔翁之利,看起来不太容易办到。换句话说,他自己没有本事驾驭这两个人,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个结论。他得到的第二个结论是什么呢?第二个结论啊,是他们两个这样龙争虎斗,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且还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国家不能够定于一尊,政局越来越混乱,大唐的国力也在削弱之中。这不是唐睿宗李旦愿意看到的事情啊,那咱们说唐睿宗李旦他面对这样的局面,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啊?
我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面对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局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呢?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还有他们的经历都不一样,那现在唐睿宗李旦面对着这样一件事情了,他应该怎么反应啊?咱们也应该要考虑考虑他的经历和他的性格了。唐睿宗李旦经历是什么样的啊?他的经历极端复杂啊,两度当皇帝,当然被废掉的时间比当皇帝的时间更长,在这个政治漩涡之中反复沉浮,反复沉浮造成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啊?我们翻过去的史书,发现所有的书中对唐睿宗李旦的性格,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的话,那就是“让”,退让,他形成了这样一种退让的性格。你看当年,他本来是当皇帝的,后来他的母亲武则天当太后,他觉得母亲比自己更强势,玩儿不过母亲,怎么办?主动把皇帝的位置让给母亲武则天了,这是让了一次。那后来呢,武则天当了皇帝,让他当皇嗣,当了十好几年了,可是母亲的想法有变,又把他的三哥李显从外地给接回当时的京城了,李旦一看当时的情况又不好怎么办?再让,把皇嗣的位置又让给三哥李显了,后来李显从皇嗣的位置上顺理成章的当了皇帝了,又要给他一个皇太弟的名分,他怎么样啊?他还是让,坚决推辞不干,就安心当一个亲王,那么李旦这样让来让去,是不是他性格特别恬淡的结果啊?这倒不能这么讲,每次他让都有自己不得已的地方,玩儿不过别人的地方。可是尽管如此,这样一次一次退让的经历,也就造成了他一种遇事就退的性格,什么事情出现了,他可能先抗争一下,一看抗争不过,马上让字就浮现在脑海之中,那现在还是这样,他一看自己摆不平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关系了,怎么办呢?还是让吧,干脆我不当这个皇帝了,你们谁有本事谁当,我让位得了,可是他想把这个皇位让掉,他肯定还要考虑,让给谁啊?当时太平公主是一支力量,太子李隆基又是一支力量,到底让给谁好呢?我想唐睿宗李旦从李唐王朝发展的大局考虑,还有从中国古代自古以来的这种父子相承的继承原则考虑,他还是选择让给他的儿子李隆基了,产生了让位的想法。
画外音:
唐睿宗李旦无疑是一位悲剧人物,他第二次登上皇位的时候,原本想整顿朝纲,改变国家的混乱状态,但在唐朝的政治漩涡中,睿宗李旦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左右,更谈不上左右朝政,“让”字成为这位皇帝的历史写照,那么一向退让的唐睿宗这次又要怎样让位呢?
蒙曼:
那么产生让位的想法就要实施啊,就在景云二年四月份,也就是唐睿宗李旦,刚刚当上皇帝才十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啊,李旦就召集文武大臣,三品以上的高官一块儿来开会,这些人来了之后呢,睿宗就跟他们讲话,是这样讲的,他说,“朕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曩为皇嗣,又为皇太弟,皆辞不处,今欲传位太子,何如?”什么意思呢?说我是一个个性非常恬淡的人,平生就不愿意当皇帝,你看过去,让我当皇嗣我没干,让我当皇太弟我又没干,现在虽然是历史把我推上皇帝这个位置上来了,可是我还没想干,我想把这个位置传给我的儿子,传给太子李隆基,大家看怎么样啊?他跟大臣提出这么一个问题,那咱们说,这些三品以上高官,他们听到这个问题,他们是什么反应啊?这些人当时不好作反应啊,首先他们当时很吃惊,皇帝怎么年富力强才不到五十岁呢,而且才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要退位啊,另外他说出退位,让我们做反应,我们没法反应,你要顺着他说,是啊,皇帝,你是该退位了,你不是把皇帝给得罪了吗?原来你们这帮人早就盼着我退位啊,这不行,如果你跟皇帝讲,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我们绝对不跟着你的儿子走,我们就认准你一个人了,那你不是把太子给得罪了吗?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啊,这都得罪不起啊,所以这些大臣搞得是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回答好,都沉默了,那都沉默只好退朝了,睿宗李旦就跟他们说了,你们回家好好想想吧,明天再给我一个答复。你看这些大臣在朝堂上他们什么也不说,可是一退朝这些人可就都四散而去了,到哪儿去了?各找各的主人去了,他们这里有些人是太平公主的党羽有些人是太子李隆基的党羽,赶紧给自己的主子传信去啊,所以马上太平公主还有太子李隆基就都知道皇帝要传位这个动向了,那他们得有反应啊?怎么反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