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他们的带头,其他富豪紧随其后,无论孩子愿不愿意,都把孩子送出去,由此催生了一批海外留学中介。
外语口语培训中心只是这种大潮流下的产物。
和赵丽颖一起学习的同学大多家境优渥,也有少量普通人家的孩子。
有些家庭为了孩子的将来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出国学习,每年省吃俭用,负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
出国潮从大人转向了孩子。
《京城人在纽约》表现的是九十年代初期国内的人出国打工赚钱,现在是把孩子送出去接受教育。
这就是时代的变迁。
赵丽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英语口语,可她知道自己上一天课要三百块钱。
培训中心采用的是小班教学,一个老师带十名学生,老师和学生全程用英语交流,和学校里完全不一样。
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她的口语进步很快。
一想到在哪儿呆一天就是三百块,她很有压力,告诉自己要认真学习。
回到宿舍,天色暗了下来,同宿舍的同学过完周末,从家里赶了过来。
其中一位同学热络的和她打招呼,另外两位对她不怎么理睬。
赵丽颖已经习惯,自从出名后,她身边的人事关系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老师对她的态度亲切起来,上课的时候让她做示范表演,就算有失误也是以鼓励为主,不像其他同学失误了会遭到批评。
她成了老师的宠儿,同学羡慕的对象,同时,也有人针对她,说她的坏话。
比如打扮土气,没见过世面,抠门等等。
她发觉这个世界远比想象的复杂,在老家她和同学也会闹矛盾,可大家很快就和好了,不会刻意的针对谁。
以前只看到演员光鲜亮丽的一面,却不曾想过成为公众人物后遭遇的境况。
她还在适应之中。
“小颖,又去上课啦?我问过我妈,到你说的那个地方上课学费贵得很,我可去不了,听说都是为出国准备的。”和她热络的那位同学遗憾道,“你就好了,有公司帮你付钱,以后还有出国的机会呢。”
“我不知道,没人和我说过要出国。”赵丽颖摇头道。
“不出国学口语干嘛?你们公司对你真好。”女孩羡慕道,“对了,你是不是又要拍戏了?这回带上我好不好?”
赵丽颖清楚这女孩和她亲热有一半原因是想演戏。
来艺术学校学表演课的学生还不是为了演戏么,不过这人心眼不坏,就是有点城里人的架子,好显摆和攀比。
她觉得和赵丽颖交朋友是件有面子,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帮你和叶姐说说吧。”赵丽颖没有拒绝。
一部儿童剧需要几十名小演员,多加一个人进去没什么,谁让她们是朋友呢,朋友就要讲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