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影片的投资规模,营销成本大致控制在三千到五万美元之间。
电影的投资越大,营销成本越高。
像《回家》这种小成本文艺片,营销成本不会超过一万美金。
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百分之三十的提成属于正常范畴,如果是著名导演或者制片商比较有办法,提成可以降到百分之二十五。
林晓玲显然还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芭芭拉要把《回家》这部电影带回香港让公司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推广计划,在获得认可后,才会和好梦公司签署代理协议。
第四百六十四章思考
冯小刚对于这个结果颇为郁闷。
他目前拿得出手的电影就是《一声叹息》了,可惜还是没有被人看上。
说实话,国内的电影导演对于国际影坛极为热衷,特别是那些大导演。
他们先在欧洲影坛不断的征战,获得荣誉后就开始长达数年的冲奥之旅,美国奥斯卡是国内大导演的终极目标。
虽然嘴上说着不在意,但每年总局推荐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时候,竞争都极其激烈。
因为一年只能推荐一部电影,那是属于大导演的战场。
冯小刚同样有这样的想法,想着自己的电影能在国际影坛上风光一把。
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一样。
以前拍电视剧那会,他可能觉得能拍电影就满足了,现在拍了三部贺岁片,票房有了,他自然有了更高的追求。
怎么转型,怎么走向国际影坛,就这个问题他询问了资深电影人芭芭拉。
芭芭拉认为冯小刚应该继续走商业片的道路,《一声叹息》有点不伦不类,介于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两边不讨好。
虽说影片在内地的票房不错,不过那更多是由于冯小刚和张国立的号召力。
如果让一位不知名的导演来拍,会不会赔本还说不准。
有的导演擅长文艺片,有的导演擅长商业片,有的导演两者兼备,只是那样的导演不多。
导演在起步阶段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等你在一个领域达到顶峰的时候,才有资本尝试新的东西,否则很容易失败。
在好莱坞,即便是大导演,失败的次数多了,同样会被主流的电影圈子踢出局。
她鼓励冯小刚继续拍商业片,但不是那种京味喜剧,而是要走国际化路线。
“该怎么走国际化路线呢?”冯小刚请教道,“我可以把片子里的京味淡化,也可以把拍摄地点放到国外去,可它本质上还是一个东方的故事,我现在弄不明白的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让东西方的观众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