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煦觉得,许多与百姓打交道,做实事的都是那些不入流的小吏,他们也许管着粮仓,也许管着府衙文书,也许只是一名小捕快,但作用并不小,因此李煦想先改造这一等级的小吏,如果他们够努力,将来未必不能入阁拜相。
王朝铣当然不会管这种小吏的事情,王爷就算想提拔自己人安置在这个阶层也是无可厚非的,魏丞相派他来的用意只是监督着王爷,别让他因小失大,过于看重寒门学子了。
不过王爷给寒门出身的学子定了三场考试,五日一考,第一场考试只考一科,就是看看这些来应选的学子文采如何,否则让不识字的文盲鱼目混珠就闹大笑话了。
第二场再考一科,不过更有难度和深度,这就不是一般水平的人能通过的了。
李煦记得科举制度考的是八股文,可惜他压根不知道什么叫八股文,倒是知道四书五经是必考项目,因此这前两场考试内容都出自目前最经典的几本书籍中,与四书五经地位同等。
第三场分了两科,由考生自选科目,如果觉得自己文采过人,可以选文科,如果觉得自己算术惊人,可以选理科。
李煦倒是想按士农工商分出不同的科目,但这太为难人了,这个时代的书生还是以读书为主的,读的都是圣贤书,视一切圣贤书以外的学科为旁门左道,他也不能和全国学子作对不是?
不过这些科目倒是可以放在后面考,选末流小吏更看重的就是他们的旁门左道了,哪怕是个擅长种地的学子,也可以派去管农事啊。
王朝铣见顺王给寒门学子立了如此多道坎,心道:这也未必比找三个作保人容易啊,不过如此一来,能顺利过关的肯定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确实比举荐靠谱多了。
至于殿试,他知道顺王给皇上提议过,就考一道实事策论,这些人最终还是要做官的,光会之乎者也可不够。
王朝铣觉得顺王此次安排甚好,他都有些期待这次选出来的人才了,他试探地问一句:“王爷,不知这寒门学子的比重占几成?”
李煦看了眼名单,两份名单分开些的,一边是世族举荐的家族子弟,一边是寒门子弟,比例大概是十比一。
他默默算了下,选了个不太显眼的数字,“那就从中挑出五十人参加殿试吧,能否在殿试中脱颖而出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参与殿试的人至少有五百,五十人确实不算太多,而且还可能落选,最终能录用的估摸着就二三十人,这个人数他们还是能同意的,就算按以前的老方法选,各家族也会举荐寒门子弟,比例也差不多是这样,看来王爷也并未如同外面传言那般,看重寒门甚于世族。
这个答案也让满朝上下世族出身的官员很满意,至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他们压根没权利反对。
这部分官员,他们基本不站队,坚持以皇命为本,是朝中一股清流,当然,以他们的背景,站对了也未必会获得重视,毕竟这时候,人们更看重的还是家族。
不管任何朝代,朝廷选官都一定是重大事件,也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有无数人挤破脑袋想进官场一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