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电影中、和同伴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剧情,讨论着角色;有的则是迫不及待地向朋友推荐,一定要来看一次这部影片;有的不明白影片的意味,还在思索;还有的,则已经坐在了自家的电脑面前,打开电脑,开始准备写影评。
叶琳就是这样的一员。
但是她看着电脑屏幕,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这部影片可以写的点实在太多了。
从浅表来说,可以说《飞越疯人院》对于现在正闹得火热的电疗治疗网瘾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看到王明被强迫进行电击治疗时那悲惨痛苦的模样,那些家长们还会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进那些网瘾戒除机构中去吗?
之后王明被切除了额叶之后痴傻的模样,则是对额叶切除手术发起了挑战,很可能掀起一波反对该手术的浪潮。
这并不是臆想,一样事物的出现总伴随着两方面的声音,额叶切除手术虽然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方面作用突出,发明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对的——她刚才搜索了一下,发现反对声不少,只不过这些声音都是零散的,而《飞越疯人院》无疑可以成为一位领军者。
这些都是从浅表上来说可以写的点,而更深层次的方面,可以写的点就更多了。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说疯人院,但是却是在说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实社会。
现实世界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疯人院,我们都是精神病人,按照上位者的意念在生存。导演的意图似乎是呼吁人们像王明一样勇敢地站出来抗争,去打破这层牢笼,追寻自由。
但是叶琳想找些新鲜的东西出来,于是她想到了最后那个结局,想到了巴特的笑容,想到了巴特母亲、那位酷似李慧的年老女人的笑容。
在初看到这个镜头的震撼之后,她在回家的路上反复把这个镜头思索了好多遍,越来越觉得这个结局未免有些刻意了,逼格不是太高,但是当她想要寻找新视角的时候,却赫然发现这个镜头有着她之前从未思索过的一层含义在里面。
想到这里后,她激动得双手颤抖。
然后她开始打字了。
“今天去看了《飞越疯人院》,想到了自己。”
“我也是精神病患者。”
“我和那些精神病患者一样默默忍受着一切:我默默忍受着小学就有的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三道杠的分级制度,默默忍受着上课不能喝水课本要放在左上角进教室要喊报告,默默忍受着家长说不能早恋,默默忍受着男生不能蓄长发女生不能染发打耳钉。长大后,我默默忍受着上司用我从前不能忍受的话骂我,默默忍受着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默默忍受着行业里的潜规则。再以后,我应该还会这样,默默忍受着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遭受不可理喻的户籍制度,默默忍受着他去默默忍受我从前默默忍受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