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出事了。
秦扬急了,他要去北京找卓武,他说,卓武答应过的,要和天安门上的毛主席一起照相。
陆由看这一段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有种难言的动容。那么真实的一段历史,即使,以他的年纪,以他的眼界,原本了解的不该那么多。
董钧城是很会把握分寸的导演,这一段的处理,很微妙,所有的镜头都集中在秦扬的等待和不安上。信息绝对闭塞不对等的年代,唯一的安慰或者打击,都是流言。
有人说,卓武被抓起来了,有人说,卓武死了。卓武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盼星星盼月亮,好容易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儿子却成了反革命。
卓武爹在老旧的木桌上磕着烟锅子,恨恨说,小时候就应该打死这个兔崽子,老卓家三代都是贫农,就出了这么一个走资派!
秦扬却打好了包袱,他要去北京,他要去找卓武,偷偷送他到村口的,是卓武的妹妹,卓文。于是,他的背囊里,也多了他们家乡的棒子面馒头。
卓文红着眼睛说秦扬哥小心的时候,村口的小道上却突然转出一个人,正是被全村人戳着脊梁骨骂反革命的卓武,他的鼻子还是那么挺,他的眼睛还是那么亮,哪怕他头上的白纱布已经脏的辨不出颜色了,整个人却还是同样的利落爽快。他逆着光大步过来,将早都拍好的照片插进秦扬衬衫口袋里,“我回来了。”
山村的消息太滞后了,可秦扬给的,却是真情。
卓武被退了学,好在有老师同学力保,那些不堂皇的东西并没有写进档案去,只是,和他一样刚强的父亲无法接受这样大逆不道的儿子,卓武还没进门,就又被没头没脑的羊鞭子抽了出去。倔强的卓武离开了村子,一走,就是十年。
秦扬唯一仅有的,只是那张天安门城楼下飞扬着年轻笑脸的照片。
离开小村的卓武,当过混混做过牢,教过学生下过海,甚至,最后还成了市长秘书。董钧城是很会讲故事的导演,卓武的每一段经历,都或多或少的应和着一段变革。而卓武人生的大起大落,也着实让每一个观众心潮起伏,人物的经历太传奇,人物的命运太莫测,贯穿卓武生命始终的,仿佛就是成长中的中国,仿佛就是那个始终探索着的时代。这些,都赋予了这部片子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度,足够让无数电影学院的莘莘学子当作毕业论文去挖掘。但震撼孟曈曚最深的,却是《故知》那个隽永而又迷蒙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