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的想法萧卓与郑派二人当然是不知道的,不过他们也用不着知道。萧卓虽觉奇怪,但他是个生意人又不是官员,不需要思考为何如此,只知道自己能安心赚钱这份钱了,顿时好像生怕允反悔一般,又跪下说道:“草民谢陛下隆恩。”郑派也依照他的样子来做。
允此时却没空搭理他们。他让王喜拿来一副笔墨纸砚,在纸上写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之民俱为朕之子民,朕何忍以其为奴仆?……,今允许安南之民在大明贩卖为奴。”
写完了这些,允又拿出一张小纸条贴在上面,又用铅笔写到:“明日让金善润色。”将纸交给小宦官让他送到平日里批答奏折的桌子上。
随后允吩咐他们招呼自己认识的所有手上有许多奴仆的人贩子来大明贩卖,其中身为大明百姓的人贩子可以带着奴仆来到内地贩卖,不是大明百姓的人贩子只能在市舶司贩卖。
同时,允特意对他们强调绝不能将信封天方教的人与印度等地长相与大明差别很大的人贩卖进来。其中允更重视不能将信奉天方教的人贩卖进来。毕竟长相与大明百姓差别太大的人很容易被发现,即使有被卖进来的也一定是少数,而南洋长相与大明百姓差不多的天方教徒可不少。
‘只能对皮肤的颜色进行限制了。中南半岛这样的人不多,基本上都在东印度群岛,东印度群岛的土著还是比汉人要黑的。’允想着。
说过此事,王喜以为允没什么事情要吩咐他们了,低头问道:“官家,今晚如何安置他们?”
“这个时候宫门已经快要落锁,他们出宫很是显眼,让他们在侍卫当值的屋子里休息一晚,等明日上午放他们出宫。”允说道。
王喜听了这话就要吩咐侍卫将他们带下去,却不想允马上阻拦道:“慢,朕还有事吩咐他们二人。”
王喜听了允的话就要吩咐侍卫将他们带下去,却不想允阻拦道:“慢,朕还有事吩咐他们二人。”
他随即转过头又对萧卓说道:“萧卓,郑派,朕还有事吩咐你们。”
“请陛下吩咐。”他马上躬身说道。
“你可曾在印度做买卖?”允问道。
“皇上,草民没有在印度做过买卖,也并未去过印度。”看着允正略有失望,萧卓忙说道:“但外番之民郑派曾去过印度做买卖。”
“你去过印度?”允打起精神问道。
“皇上,外番之民确实在印度有买卖。”因为允允许他在大明贩卖奴仆,他现在十分愿意为允效劳,十分详尽的说道:“外番之民在印度西边的果阿、柯钦,东边的金奈、维萨卡帕特南等地都有买卖。”说完这句话,郑派想起允应该不知道这几个地名,又赶忙说道:“这都是印度在大海边上的城池。”
“现在印度的局面如何,你可知晓?”允问道。他之前几年通过来自那边的番国使者大概了解过印度的情况,但那些番国使者都语焉不详。
“皇上,外番之民只是在当地做生意,对当地的局势并不知晓。”郑派说完这句话赶忙又道:“不过外番之民每年都派船派人去印度做买卖,可以打听一番。”
“今年你务必派人去印度做买卖,探听印度各地的情形如何,越详细越好。”允说道:“不论是在恒河沿岸的北方国家,还是西边靠近波斯的西方诸地,东面孟加拉等地的东方诸地,亦或是南方诸地,情形都要探听。”
“从国君的年纪、主政如何、信奉的宗教,到国家土地大小、人口多寡、是否打仗,都要探听清楚。”
“郑派,这件事你若是做好了,朕以后允许你如同大明本国的商人一般在京城做生意。”
“多谢皇上隆恩。外番之民一定竭诚报效皇上,为皇上效力。”郑派再次十分高兴的跪下说道。
从允的要求,他当然能够猜出来允想要做什么:十有**是要在以后入侵印度。不过这和他毫无干系,他是暹罗人,又不是印度人。况且即使大明要入侵暹罗,只要愿意给他好处,他也愿意为大明去探听情况。
萧卓却与他不同,颇有些忧心。中原的官府与南洋各国的不同,作为商人除了交纳‘孝敬’以外还是少打交道为妙。当然,替官府打听一下印度的情形倒没有什么,只是以后万不可随意答应朝廷的事情。‘等过一会儿一定要提醒一下郑派。’他想着。
允自然不知萧卓所思所想。吩咐过此事,他就没有事情要对他们说了,吩咐侍卫把他们两个带下去。
之后允站起来伸伸懒腰,返回坤宁宫。
坤宁宫里,熙瑶正坐在罗汉床上,点着一支大蜡烛正看着什么,听到宦官的通传声赶忙站起来去迎接。
她还没有走到门口,允已经推开门走了进来,迎面见到熙瑶想要行礼,马上抓住她的手说道:“你我夫妻,这又是在寝殿,不必多礼。”
听了这话,熙瑶也就没有屈膝,笑着将她迎进来。
允吩咐宫女退下,一边走着一边随口问道:“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