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过段明秋,齐老头坐在办公室里想了半个多小时。
这半个小时,他一直在想一个人——他的儿子齐三书。
齐三书是独子,在他出生那个年代,独生子是很少见的,所以齐老头尽管面上严苛,心里对这个儿子一直很宠爱,也因此才有了不太着调的“生存狂人”齐三书。
在松江时,齐三书不从政不经商天天琢磨世界末日,让齐老头很是头疼。
来四山后,齐三书转了性开始经商,齐老头嘴上不说但心里是支持的。
原因很简单,要生活啊!
别看现在身边前呼后拥的,树倒猢狲散,人走茶就凉。
等他退二线,到燕京挂一个虚职,儿子后半生怎么办?现有生活品质怎么保持?
齐老头从来不是脱俗的人,他也脱不了俗。
所以,边学道建的这些教学楼触动了齐老头。
这些教学楼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它既可以是声望资源,也可以是政治资源。
如果齐三书成为这些教学楼的出资者或者推动者,就能让齐三书在民间和官方都收获巨大的认同。
在民间,很好解释,你盖的教学楼结实,不偷工减料省成本坑孩子,你就是个好人。
在官方,大家同样更乐意跟一个有口碑的官二代打交道。
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惨痛之极的死伤,必然带来久久难忘的记忆,相应的,在灾难中闪光的人,其身上的光环也会更持久。
齐老头清醒地知道,只要退二线,自己身上的光环会迅速暗淡,到那时,就要靠齐三书身上的光环了。
光环是好东西,可是想要光环,不可能没有代价。
齐老头把齐三书从青木县叫到蜀都,既是想问问儿子跟这些教学楼牵扯有多深,也是想摸底边学道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有一点,就是要确保这些楼不会给齐家引来预料之外的危险。
心思缜密,谨慎小心,是齐老头能有今日权势地位的基础。
通过跟儿子的问答,齐老头对边学道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个有原则的人。
因为知恩图报,所以来四山建教学楼。
也因为知恩图报,所以把教学楼建到了都江市以外。
这些楼,又反过来成全了他的美名。
真是有意思!
……
齐家。
饭后,齐老头坐在沙发上,齐三书坐在他对面。
浅浅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齐老头问齐三书:“你手里有边学道什么把柄吗?”